思念情人的诗(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思念情人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夫;孤独;怨恨;寂寞

正文:

君子于役①,不知其期。曷至哉②?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④!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⑤。曷其有⑥?鸡栖于桀⑦,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⑧。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⑨!

译文:

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不知道期限有多久。何时才能回归家门?那鸡儿还知晓栖在窝里,太阳已经落下去了,牛羊也已下山把家回。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怎能不让我牵挂思念?

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没日没月地没有期限。何时才能夫妻团圆全家相会?那鸡儿还知晓卧在架上,太阳已经落下去了,牛羊也已回家聚在圈里。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疲于奔命的他暂时不会挨饥受饿吧?

整首诗的结构及写作手法:

在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例如,整首诗两节中只有三句不大相同,首节第二句是“不知其期”,第二节为“不日不月”;首节第三句是“曷至哉?”第二节为“曷其有?”,首节末句为“如之何勿思!” 第二节是“苟无饥渴? 其它句子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仅改一字。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也更为真挚。

在写法上使用“赋”和“兴”的手法。

“赋者”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通俗地说,就是平铺直叙”。这首诗的两节都运用了“赋”的手法。鸡回巢,太阳下山,牛羊回圈栖息都为农家生活平铺直叙。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致的描写。同时,还运用了“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同样是那几句:“鸡回巢,太阳下山,牛羊回圈栖息。” 不仅是直接写景,是“赋”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诗歌通过这几句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整首诗语言简练,朴素。表达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及思夫之情。

赏析: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诗歌反映的是丈夫去服那遥无归期的兵役或徭役后,妻子在家默默地痛苦思念。《君子于役》正是这样内容的一首诗,它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重役之下人民生活的巨大痛苦,而且表明统治者无休无止的重役给人民婚姻造成的危害,间接地反射出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张,主要表达其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主人公称丈夫为“君子”,体现出主人公对丈夫的热爱和尊敬。及夫妻之间和睦的亲情关系。丈夫服役在外,既不知道他的归期,又不知道他的地点。使得妻子更加思念丈夫。而且,在首张当中也体现出了悲苦的徭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思妇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深刻的表达出了思妇的怀念之情以及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第二章,进一步抒发思夫之情。这一章写得更加深刻、具体、感情真挚。对丈夫思念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章中主人公由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变为希望丈夫在外不会受饥受渴。这种思念上的进步,希望上的退却,表明她在丈夫远离自己不能归期回来的情况下思妇对丈夫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想念。隐含了思妇无限的忧愁和无尽的思念。流露出他对丈夫的真挚情感。

这两节诗情景交融,写情写景,使得景愈鲜明而情愈真切。写出在黄昏时分时思妇的一腔愁绪。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表达其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丈夫的热爱和想念、深切的表达丈夫早日归来的情感。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重叠,有很少的变化。每张开头都是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描写。(“不知其期”,“不日不月”)表明丈夫归来的日子没有定期。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丈夫的归来,但结果每天都是失望。正是这样的心理,女主人公叹息:(“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同时,这首诗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山间村落。鸡回巢了,牛羊归圈了。一个孤零零的站在门前,眺望着远方,等待丈夫的归来。作者有意的把她的思夫归之情跟归禽,归畜联系在一起。触景伤情,思念益深。在思念中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情景交融,思意绵绵。正当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淫风很盛的情况下,夫妻感情却显得弥足珍贵了。

并且,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黄昏来临之际,一切都归于平和。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男主人公刚从田地里回来,忙着洗脸洗脚,妻子在布置饭菜,儿女在一旁嬉笑。有几只鸡、鸭在院子里悠闲地觅食。饭好后,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开开心心的吃饭。这应该是农村每家每户所过的生活吧。而本诗中的女主人公,每到黄昏时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门前,眺望着蜿蜒的山路,心里默想着:“丈夫何时才能回来?”鸡回窝了,牛羊下山了,仍不见丈夫归来。暮色越来越暗,她却依然眺望着那弯弯的山路。等待丈夫的归来。

总结;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诗,它抒发了妻子对许久未回家的丈夫的怀念和愁思。感情纯朴、真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成功。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将这首诗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全诗上下两章都侧重写了农村傍晚时分的景色,使其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画面。在黄昏时分,一位劳动妇女站在门口张望着,等待丈夫的归来。然而,她看到的是下山的牛羊和进窝的鸡儿,这使她感到忧愁和怅惘。这里作者采用素描手法,三笔两笔就勾勒出傍晚时分的田园生活,极富有生活气息。在农村傍晚时分,正是家畜进圈,农夫从田间回家,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正是思念远方亲人最殷切的时光。作者把女主人公――思妇置入画面之中,通过气氛的渲染,环境的衬托,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思念丈夫的情状。这种以情绘景、情景交融的的写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可以从这幅图画中可以感受到由于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这首情诗道出了思妇的悲愁和对丈夫的爱恋。思意深深,情真意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农家妇女的思夫之情。(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辽宁;沈阳;110034)

注解:

①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君子,此指丈夫对女子的敬称。”“于,往”

② 毛传:“凿墙而栖曰埘。”郑笺:“曷,何也。”“至:回家,。”

③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埘(shí 时):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④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⑤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不日不月:指归期没有日子。”

⑥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有:又”“(yòu huó 又活):相会。”

⑦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桀:鸡栖的木柱。”

⑧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括:《毛传》:‘括,至也。’即回家”

⑨ 毛传:“估,会也。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 桩。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2]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汉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思念情人的诗范文第2篇

片段一: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重阳节呀,可是我们发现诗人却正思念家乡呢,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他写的这首诗里,那么你觉得他藏到哪些字里面去了?默读这首诗,用铅笔把你找到的字圈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圈画后交流。)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觉得藏到“思”字里去了。

(相机出示并学习这段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如果你就在这里过这个重阳节,心情怎样?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并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可是,王维呢?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从“更加”这个词你品出了什么?

生:我品出了王维原来就很思念亲人,现在比平时更思念。

师:是的,王维独自一人来到长安,人生地不熟,本来就很思念家乡和亲人。可能平时他将这份思念藏在了心底,到了节日触景生情,思念之情就无法抑制了。王维把这份思念写进诗句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份更加的思念?

生:倍。

师:(点红“倍”和“思”)的确如此,其实除了“思”,“倍”字也表达了王维的这份思念。

【评析】《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在吟咏中放飞想象。“读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反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就是让学生将所读的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完成读书、内化、表达的过程。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们看到了大街上的人们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兴高采烈、饮酒赏菊、品尝糕点的画面,在“采”字中看到人们的笑容,在“扶、携”中看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充分感受人们的兴奋、节日的美好。就在大家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王维呢?”由此让学生自然体会出节日越热闹王维越孤独,思念之情喷薄而出!“不是平时不思念,而是节日更思念。”那一个“倍”字也嵌入了学生心底。

师:你觉得诗人将他的思念还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我觉得藏到“独”字里了。

师:是呀,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随即出示这句话)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了,15岁比我大不了多少,还是个孩子呢。

生:我知道他来到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是不是就不思念亲人了呢?

生:不,还是会思念!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里不是他的家乡,生活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变成他的家乡。

生:生活一辈子也不行,也是别人的家乡。

生:这里没有他的亲人,他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只会越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他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的家。

师:是的,同学们可能听过,一些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哪怕在外面生活了一辈子,哪怕离家千里万里他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因为那儿才是他的根,因为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叶落归根。那对王维来说他的根在哪里?

生:在蒲州。

师:是呀!哪怕在长安住得再久,这里也只能是他的——

生:异乡。

师:他也只能是这里的——

生:异客。

师:除了“独”,现在你发现他还将这份思念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异。

师:说得对,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评析】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看上去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遥远,可事实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感悟到的。就从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入手,“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就不思念亲人了呢?”“不,还是会思念!”学生脱口而出。在引导他们充分发表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以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念念不忘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为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魅力,“根”的魅力,从而理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怀,感受两个“异”字的妙处所在。

片段二: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关键字眼感受到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教师出示并满怀激情地引读)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十一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百多年后,因为思乡,王安石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千多年后,因为思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1年这样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继续动情地描述):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亲人,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

生(异口同声地高声答道):王维!

师: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在欢度节日,渐渐地,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生一起充满深情地在音乐声中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情人的诗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并,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如《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政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个宋国的游子在卫国所唱的思乡曲。黄河虽然很宽,但在游子的眼里,只用一片苇叶便能渡过河去;故乡宋城虽然远隔大河,但在游子的眼里,只要踮起脚就能看得见。可见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如《小雅·黄鸟》(第一章):

黄乌黄鸟,无集于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较。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乌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泰。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朱熹说:"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它国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全诗怀念的还是故乡、兄弟和父母。

《桧风·匪风》写游子经年累月地流徙四方,出入风尘,受惊磨难。偶见车马驰骋于大路之上,不禁唤起万般乡愁,希望有人带给自己家人一封家书。最后终于喊出"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的祈盼。朱熹说:"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

《邶风·击鼓》是一首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征夫控诉。诗的第四章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陈风·月出》是写游子在月下怀念爱人的诗所寄托的是月夜幽思。对那"佼人"情态的咏叹,乃为忆念之词。景物依旧,伊人渺渺,触景伤情,发而为歌。

《唐风·鸨羽》是一首征人思念自己父母的诗歌。诗中讲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家中的田园荒芜了,父母生活没有着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瞻前顾后,无可奈何,痛苦地呼喊着老天,无休止的徭役给他带来了悲惨与不幸。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从以上反映的内容看,尽管有思念故土、兄弟、父母和妻子之别,但诗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愤怒心声的倾吐,有对手足亲情的贪恋,有对长辈父老的思念。总之,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缠绵的感伤。一切都显得朴实无华,但又真实可信。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沈德潜将它的内容归纳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四类,l4其中游子思妇为内容的诗几乎占十九首的二分之一。十九首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和《诗经》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忧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来说,就会产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和

《诗经》的游子诗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的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士人的仕途意识、经济意识和价值观念。

如《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他对远在家乡的妻子愁绪言。通篇只起头二句是写景,以下全是写情,而月明如昼的景色悉在其中,那个"忧愁不能寐"的主人公的全部形象都被浸在月光之中照得格外鲜明。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怀内之情。

游子思乡,在以往的史传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即使是思妇诗,"这些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于思妇之手"。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风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怅,一首千古传颂的抒情杰作。诗的前六句回忆离别的往事,突出"生离"的哀苦,这是全诗的主题。诗的后十句通过女子的衰老、消瘦、衣带渐宽的自我情态描写,倾诉出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这是全诗的浓情部分。以上所举诗歌,尽管同是游子诗,但与《诗经》中的游子诗在风格上却大为不同。已没有《诗经》中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朴的感情披露,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段,使诗歌更有文彩,更显得个性张扬。总之,诗歌的风格正发生着微妙的嬗变。从《诗经》的四言到《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诗的节拍,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且语式变化,词汇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加上文人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新诗。

《诗经》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熟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思念情人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约翰・邓恩死亡概念隐喻认知一、引言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而著称。奇喻的大量使用使得邓恩的诗歌独树一帜,也与当时流行的文风格格不入。德莱顿(John Dryden)说他“喜用玄学”,并称他及其追随者所写的诗为“玄学诗”;18世纪的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也贬斥他“把杂七杂八的想法用蛮力硬凑在一起”(Gerald Hammond,1974:51)。甚至连赞誉邓恩“在某些方面可称世上第一诗人”的英国古典主义先驱本・琼生(Ben Jonson)也曾预言“邓恩那些将不被人们理解而销声匿迹”(Ben Jonson,1996:139)。直到20世纪20年代邓恩诗集和玄学派诗选的重新编订,邓恩意象新颖,想象奇特的作品才重新为人们所欣赏。艾略特(T.S.Eliot)称赞邓恩将“思想与感觉化为一体……一朵玫瑰在他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感觉”(王佐良,1997:136),认为只有奇喻,才能达到用感官了解思想,或实现思想到感情的转换。邓恩的诗歌充满着柔情与巧智,奇想与悖论,而造成邓恩诗歌语言陌生化和意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隐喻的大量使用。邓恩诗歌中不仅仅用天文学意象、炼金术意象和圆规意象等创造性地隐喻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爱情观,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也极具隐喻意义。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以了解诗人对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二、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与诗歌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因而本质上是认知的。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koff &Johnson,1980:5)。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隐喻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部分组成,其工作机制是映射(Mapping),并受恒定假设(Invariance Hypothesis)的限制,不能随便改变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结构。隐喻的意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实现的,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于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106)。映射使认知成为可能。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李勇忠、李春华,2001:27)。例如,“DEATH IS DEPARTURE”(死亡是分离)这一概念隐喻,可以衍生出诸如“He’s gone(他走了),“He’s left us”(他离开了我们了),“He’s no longer with us”(他再不和我们一起了)等隐喻表达式。在认识同一事物或概念时,人们可以将其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从而加深认知水平。

隐喻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歌。隐喻本身就是小型的诗歌(束定芳,2000:12)。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转引自束定芳,2000:120)。可见,隐喻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概念隐喻不但存在于日常语言中,而且在诗歌语言中也有运用。Lakoff和Turner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喻分析指南》(More Than Cold Reasons: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对诗歌隐喻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概念隐喻用于诗歌时,往往是对普通的常规的隐喻加以有意识的延伸(胡壮麟,2004:94)。诗喻虽然在语言层面更加复杂,映射也更加复杂,但在本质上与日常使用的基本隐喻并无差别,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然而,诗喻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基本概念隐喻,因为较之基本隐喻,它需要更高的境界,更细腻的刻画,更吸引人的突然性(王红卫,2009:104)。本文将对约翰・邓恩诗歌中有关死亡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通过对“DEATH”这一目标域与多个不同的源域的映射,来领略诗喻的独特魅力。

三、从认知视角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

“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经常提及的主题之一,在其55首爱情诗《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以及宗教诗和赞美诗中有着许多的死亡意象与隐喻。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解读邓恩爱情诗与宗教诗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分析同一个目标域“DEATH”由多个源域的映射在诗歌中的体现。

1.DEATH IS DEPARTURE

《赠别:莫伤悲》

有如德高之人安详辞世

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

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论议

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

(傅浩,1997:76)

邓恩于1611年随Robert Drury出使法国,作这首《赠别:莫伤悲》以赠妻子(王佐良等,1983:248)。这是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将恋人间的分离比作死亡,而死亡的意象是“走”。诗人将德行高的人对待死亡安然自若的态度与悲痛欲绝的人对待死亡难以自拔的态度进行对比,强调虽然身体别离,但精神和灵魂常伴彼此。

《遗产》

我上回死去时――亲爱的,我死亡

就像与你离别一样频繁

(傅浩,1997:25)

在《遗产》这首诗中,邓恩将“死亡”描写为与情人间的离别。

《断气》

我们不请求谁恩准而相爱;我们也将谁都

不欠,一死竟如此廉价,只消说声:走。

……

除非太迟了,无法把我像这样杀戮,

已身为双重的死者,一边走,一边叫:走。

(傅浩,1997:108)

《断气》这首诗中,邓恩仍然把“死亡”比作是“走”,全诗表达出在面对死亡时的那种洒脱与豪迈的气概。

思念情人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戎》 语言 情感 意境

诗歌创作和品评最重要的元素及标准,莫过于白居易《与元九书》说的“精粹”和“明白”,“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近来笔者反复解读《小戎》,心有所感、所悟,更加慨叹古诗词的经典不衰与民族特色的鲜明呈现。 中国

一、如闻其声——诉说着言重韵长的心语

古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美的语言。“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小戎》出自《秦风》。诗共3章,每章10句,每句4字,凡120余字。古之秦地,山多林深,与北方的戎狄接壤,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秦国多战尚武的历史风格决定了《秦风》的语言特点——多铿锵之声,少燕婉之音。语言不仅生动鲜活,而且精炼凝重,形象逼真,韵深情长,意味无穷。

如《小戎》中对车马、兵器的描写是每章的前6句。“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骐駠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用的都是今人倍感复杂难懂的词汇,极尽描画战车、战马及兵器的精良华美,浓墨重彩,俨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宏大开阔,轮廓分明,字字凝重,彰显了秦人全民威武、兵强马壮的盛况。

如写女子对征夫的思念是每章的后4句。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可谓形神兼备,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实言其远征的丈夫为人厚重,保家卫国,勇担重任的品格;第三章是“厌厌良人”,形容征夫何等儒雅从容的风度。

又如写女子的心理变化。第一章是“乱我心曲”,当想他时她的心充满了想象,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思念牵挂心切,设问揣度无奈,急迫盼夫归来的真情爱意感人至深;第三章是“载寝载兴”,更进一步表明她思念盼归之情,白昼不止,继之以夜,辗转难眠。“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情感折磨中又满怀希望。

这样的用词描写无一雷同而又一气贯通。格式相同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且由表及里,递次深入。以客观现实的车马景物和主观感受的心灵渴望紧密相连,以强烈的对比细腻地传递着对爱人的想念,新颖又震撼人心,使得全诗的语言结构井然有序又尽显斐然文采。

二、如沐春风——表达着性真爱挚的心情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也是诗词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古诗词作品流动的灵魂皆在于抒发性情。陆机《文赋》称,“诗缘情而绮靡”。本诗在盛大的军容和森严的兵阵中凸现出一句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言情经典:“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肃穆的氛围中增添了一层粉红色的光彩,是对爱人的刻骨思念与深切惦念,饱含着浓厚、深沉、至真的情谊。

诗先写兵车,继写战马,再写兵器,而3章反复地渲染其华贵,精美。诗中虽未明言心上人的仪表,但女子所爱慕的对象却已威仪凛然,宛如眼前。思念通常是和痛苦连在一起的,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女子虽然所爱之人远在战场但她却并未流露出丝毫怨言。其情调大大有别于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思妇的断肠心曲,也与《诗经》前面的所有诗篇大相其异,反而溢出阳刚之美。诗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虽叙写了思念但更多的是对所爱恋男子的赞美,是即事抒情,“语短情长”。思念是这女子的“儿女私情”,是小爱,而结尾句“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则显示了整个社会对她所爱恋男子的高度评价,是她思念得以满足的最大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国的大义、大事的重担都压在男子身上,作为小女子的她省事明理而不任情任性。她珍视自己的爱,心中却是以家国兴盛的执著大爱为最重的。

由此,足以使我们感到,诗中虽只写女子的自乱心曲而未叙写那个男子的反应,但已把他们的爱情表现得那么美丽而高尚,动人心弦。原来,爱情的表达也可以这样含蓄而热烈。《小戎》一诗整体也因此具有了豪迈清爽、健康向上的精神。

三、如临其境——创造了意远景深的心境

衡量诗词艺术成就公认的重要标志,是诗词的境界。本诗的画面感很强,通过画面形象和思想情感的体现使诗的境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应是它之所以收载入《诗经》的主要原因。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当时的秦国已经足够强大,秦襄公奉命率兵讨伐,夺地数百里,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小戎》所写内容,虽与上面这些史实有关,但其情其景充分体现了“秦风”的特点。秦国举国崇尚军事,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是一种风尚。正像本诗夸耀秦师的强大雄壮,装备精良,阵容威武一样。诗中描写的这位女子,在她心目中,其夫就是个英俊勇武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出征西戎,为国效命,受到国人的赞扬,她也为有这样一位夫君而倍感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累丈夫,也没有表现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而是无怨无悔的坦荡心境。

本诗采用了先实后虚、虚实相间的写法。即先写女子眼中所见,后写女子心中所想。秦师出征,她前往送行,亲见出征队伍的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畅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她所爱恋的男子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丈夫,而是她所倾慕或可能是单恋的对象,两人的关系应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限度。那也是男女情爱最美的距离:情愫已生,憧憬无限,因熟稔而生出的倦怠太远,又有被距离拉长的热情。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个男子在她心中抽象成“玉”的光芒,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雅致、高贵、温润而泽,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

本诗的境界之美何尝不是跨越历史时空的文化交流,于热烈奔放、深厚真挚的儿女情爱中显现爱我家国的道义情怀。

历史远去,逝者如斯。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英雄豪杰已渐行渐远。即使遗留下的战车、兵器偶有现身也只能默默无语地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而这位秦地女子如颂如诉的情歌,家国兴衰重于个人情爱的思想境界和她心中如玉的君子已经铸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竹帛绵长。

附:

《诗经·秦风·小戎》

(毛诗小序:《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

小戎俴(jiàn)收,五楘(mù)梁辀(zhōu)。游环胁驱,阴靷(yǐn)鋈(wù)续。文茵畅毂(gǔ),驾我骐馵(zhù)。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 (fù ),六辔(pèi)在手。骐駠(liú)是中,騧(guā)骊(lí)是骖(cān)。龙盾之合,鋈(wù)以觼(jué)軜(nà)。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以上就是360范文网的小编对思念情人的诗(精选5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看完之后能有所帮助。(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