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气质(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女性气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气质;性别气质多元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在类别上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文化中表现出的性别气质,同时,刻板映象中的传统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都受到了较大冲击。2005年,在北大、清华等校园论坛(bbs)上,出现了一位“芙蓉姐姐”,此人自称是美女与才女,不仅面容姣好还饱读诗书,不禁让人产生许多关于美好女子的遐想,然而,露骨地夸赞自己的美丽、姿态妖娆、夸张的S型身材秀的照片却让看客们唏嘘不已,许多人给“芙蓉姐姐”的博客留言:“丑人多作怪”、“长得丑身材差,就是哗众取宠的小丑”、“这女人真是不要脸,还要来网上秀”等等,诸如此类贬低的骂声一片,也是在这一片骂声中“芙蓉姐姐”从默默无闻的草根一跃成为网络红人,在人们的骂声和争议中连续两年获得年度网络红人的称号;无独有偶,近十年来,韩国电视业、娱乐业进军中国市场,韩国电视剧中的男性一样饱有坚强、刚毅的性格品质,同时不失温柔体贴,注重外在仪表的装扮,也像女性一样重视身体和皮肤的保养等,韩剧中的男性塑造了一种关于男性新的形象气质,男人不再是冷酷无情而大男子主义的,这让许多女性深陷韩剧的“温柔陷阱”;娱乐选秀节目中,女歌手李宇春引起及其中性的打扮而出名,并被网友们戏称为“春哥”,无论是舞台表现风格还是外在仪表,李宇春始终在以男性的外在仪表装扮自己,用女性的身体来承载部分男性气质,不管是出于其自身的偏好还是娱乐业噱头的需求,这种尝试在其影响力上都获得了难以忽略的成功。

“性别”并不只是用来指代男女在生理上的天然差异。男女性别的二元分类,一方面表现了男女在生理结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对男女在其外在仪表、社会规范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划定了界限,男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地性别气质,这些性别气质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一步成为社会规范并形成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映象。性别的刻板映象认为“男性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内在于男性身体,或者说是表达出了男性身体的某些东西,故男性被赋予了工具性特质”,男性被贴上了刚毅、坚强、智慧、粗狂、理性等性别标签;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如父亲、领导人、决策者、工程师、医师等,与男性气质的形成相互影响,对男性气质给予的责任心、胆识、稳重、孔武有力等方面的要求,因此,男性气质被刻板化为一种阳刚气质,对外在仪表的重视、心思细腻、有耐性等特质不被看做是男性应有的特质。刻板映象中的女性气质似乎与男性气质截然相反,女性被赋予了情感性特质,被认为是含蓄的、矜持的、注重容貌与姿态、温柔、细致等,在社会生活中也多扮演母亲、护士、教师、服务员等需要更多情感投入而细腻的社会角色。然而,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普及化和大众传媒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上述打破传统性别气质刻板映象却获得成功的事例让我们看到,社会性别虽然还保持着男和女的二元划分,但是在性别气质上却涌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性别气质并不完全与性别划分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无论是颠覆女性优雅而自持、聪慧而谦虚的传统性别气质的“丑女”形象,还是在罗伯特・布兰农关于男人就是“不带女子气的、坚毅果敢的人以及严厉教训对手的人”的男性气质刻板映象中添加了些许女性气质特征的“美男”,这种反差式的成功不仅仅是娱乐炒作的结果,它还投射出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性别气质形成及其社会化的影响。本文围绕大众传媒所塑造的颠覆传统性别气质的“丑女”、“美男”展开,结合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西方关于性别气质的已有研究,旨在探讨大众媒体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气质建构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与性别气质理论

女性主义研究起源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女权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个分支,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个体化发展的矛盾而冲突的产物。在女性不仅被划分在以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领域,使之与男性为主要活动领域的公共领域性格里,而且还被认为“只要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也是以性别角色为基础形成性别气质的起源。媒介生产可以看做是在一个媒介文本里对意义进行编码的过程,在社会性别和媒介研究的语境中,自然就涉及社会性别话语如何在媒介中被编码的问题。有一种论调认为,媒介机构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生产者单一的推崇社会性别歧视、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内容,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总是把重点放在女性传播者的地位、经验以及观点方面,而忽略了他们实践自身角色的具体社会情景。大众传媒也在持续不断地为我们社会性别的刻板映象,而向我们输出这些有关刻板映象的信息有两种途径:内容分析和符号学。内容分析就认定媒介内容“毫无疑问地”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类型和范畴,而符号学分析则对媒介内容中的主体性、道德和美学的维度进行审视。以网络为新媒介的今天,简短的信息传递更多的则是从符号学的意义上对信息进行的再现。

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二元论倾向使得对性别气质的最初探讨也是由此思维模式中来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性别气质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由生理决定的、本质主义的,是以男女两性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为基础,一整套固化的、强调两性对立的行李特点和行为举止。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强调男性的性别特征和男望是话语参照的中心,而之后的女权主义者则批评这一观点,认为它将女性从话语和权力的中心驱赶了出去,使女性处于附属于男性的地位,女性在性别气质研究中被逐步边缘化。性别角色理论关于性别气质的研究认为,男人或者女人都将扮演人们对于某一性别的一整套期望并遵守这一性别的规范,形变角色理论区分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不同,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控制权、进取心、主动、效率、理性、抽象认知等,而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则是自然感情、亲和力、被动等。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性的本质主义、弗洛伊德关于男望中心的讨论,还是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性别气质划分,对两性气质的描绘是两分的、对立的,对男性气质的描绘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十分接近,女性气质与之相较则是次等的、依附的。

对于性别气质二分法的批判主要有性别气质的建构主义。以激进派女权主义、同性恋女权主义、福柯等为代表,认为男女两性的思维、行动和互动主要由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决定,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理解性与性别气质。性别气质的建构主义理论试图超越性别气质的二分法,但是它只是代表女权主义者的一种呼喊,在本质上并未实现超越,直到性别气质多元论的出现。德里达首先对性别进行了解构,认为不应该将性别差异理解为性别对立,而性别气质的多元论观点则认为每个个体的性别气质都有多种可能,提倡一种“雌雄同体说”,认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再决定自己的性别气质时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解读“美男”、“丑女”的传媒形象

女性主义大众传媒研究假设了这样一个信息的传递程序,即“发送者――信息――接受者”。大众媒体凭借这个程序向更多大众传播特定的、有关社会性别(如刻板形象等)的信息。大众传媒是从接受者那里获得信息,了解接受者们需要什么的信息,对于传统的性别气质,人们都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而扮“丑”的“芙蓉姐姐”、“小沈阳”们满足了大众对于传统性别气质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的需要。我们从这些性别气质反差而取得成功的实例中看到一些共同点:首先,不管是“芙蓉姐姐”以女性身份来丑化女性,还是“小沈阳”以男性身份来扮演女性,最终都是对女性气质的极大丑化和变革。我们在这样的对比中能够看到,与男性气质相较,女性气质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相比较而言,人们对于女性气质改变的接受度要高于男性气质的改变。李宇春作为女性做偏男性的外在装扮时,更多人认为可以接受,甚至觉得是时尚的表现,并受到了很多年轻女性的追捧;但是,当男性做女性打扮时,则大部分人表现出了鄙视、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甚至一些男性表现出关爱自己的皮肤、身体和身材时,也被认为是缺乏男子气质的。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女性气质在一个社会中并不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人们习惯性的接受女性气质的改变;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似乎男性气质在社会中相对固定且稳定,而当男性气质发生改变的时候,改变后的男性气质并没有像改变后的女性气质一样容易被接受,那么,男性气质的难以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第三,西方父权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是将妇女置于(男性)受众的凝视之下,作为被观看的对象来展示。妇女始终在男人的凝视之下,那么,也必然去迎合男人们的审美标准,这也是女性气质容易发生改变而男性气质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大众传媒一方面为人们塑造性别气质的分类标准和特质,另一方面也在不断颠覆着其原有的标准。虽然媒介文本所编码的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社会性别铺天盖地,但并不能作一致的解读,而且指涉的概念和迷思也是异彩纷呈。

虽然男女在生理结构上有显著的不同,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男人,也不存在绝对的女人,对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分类将人们禁锢在了由生理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差异中,大众媒体中的“丑女”、“美男”正是对打破性别气质二元分类的大胆尝试。男性和女性被区分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人,而在大众传媒这一场域中,人们更直接接触到的是人们表现出的性别气质。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决定我们性别的不应该是男女的生理性别,而是每个个体所拥有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比例,如果男性气质多于女性气质,那即使是生理上的女性也可以被看做是男性。以反差的方式表现性别气质在大众传媒中所取得的成功,正式把握了这种性别气质多元论的观点,每个个体的性别气质并不是绝对固定,人们有选择自己性别气质的权力,而对于性别气质的刻板映象并不是衡量他人性别的唯一标准。不管是性别重建还是人们饱有对性别气质的刻板映象,性别气质多元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且宽阔的视角,事实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确实具有两性气质的一些特点,其差异仅在程度深浅而已,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为人们展现性别气质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场域,一方面人们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断接受新的性别气质特征;另一方面,人们也在不断审视自己和他人,这又对大众媒体构建性别气质特征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荷]凡・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郑军:“都市美型男”风潮下的性别气质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5] 盖源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芙蓉姐姐现象[J].湖南大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6] 梁童心.西方性别气质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8).

[7] 宋岩.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12).

[8] 李孝英.波伏娃《第二性》的解读:女性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及表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女性气质范文第2篇

St. Paulus在《新约全书》中说:“男人不属于女人,但女人却属于男人,没有一个男人是为女人而创造的,但创造女人却是为了男人。”在父权、夫权、男权充斥的时代,女性的形象和存在坠入地狱,人们甚至以恐惧的心态来思考女性的存在,正如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写的:“女人并非天生,而是被塑造形成的。”这种标志性的存在主义言论正是波伏娃对当时社会女性所打下的标签,即社会塑造了女性及其位置,而她则在这种背景中为“女性气质”作了全新阐释。

一、关于《第二性》

《第二性》是奠定波伏娃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文学地位的经典理论著作,它也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书籍之一”。这本著作就对近代女性主义运动与其理论进行了深刻剖析和精辟总结,所以它也成为了西方妇女运动的代表作。从学术角度看,《第二性》并非只有文学,它还涵盖了历史学、生物学、文化批判、存在主义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即从多角度来考察近代女性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女性的形成完全是社会和男权统治下的产物,是典型的处于“他者”环境下的人群。

二、关于女性气质传统的反讽

如果有人对“女人”这一概念产生质疑,他就有必要重新思考整个生活,这就是在《第二性》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女人”的原因。对此,波伏娃阐述了她较为坚定的反讽理论:“女性必须要分担那种危险且神秘的现实,那就是女性气质。”就《第二性》这本著作而言,女性气质并非天生,而是人造,是几个时代女性持续受压迫的结果。因此,波伏娃利用反讽来揭示传统赋予女性气质错误的本质理解,她们在这个时代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抽象、脆弱、逐渐消逝的“阴性”。是波伏娃将“女性”从给定界限中突破出来,重新审视和理解了女性气质,这也是她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作家的首创,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女性气质,即一种脆弱而又宽容、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的抽象感知。

三、《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表现

(一)基于“他者”处境的内在气质超越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他者”来归纳女性历史处境,是因为他性已经成为人类思维的基本范畴。虽然“他者”在概念中是存在相互性的,但实际上它从一开始确定就成为一种绝对性并强加于女性之上,只有男性能不断超越既定现实,改变外部世界,而女性则不得不将自己的人生使命桎梏于对物种的延续以及对家庭的料理上。她的所作所为被认为不能直接影响世界与未来,而必须以男性(丈夫)为中介,才能超出自身,将女性地位延伸到社会群体中。所以说,女性在传统意义上其本质是内在性的,她的超越性始终被另一种本质和主宰意识控制和压制。

从男权主义社会的思维方式看,男人占据主宰,他们送给女人所谓的“女性气质”,以交换她们的自由与肉体。而由于人与生俱来承担生存的紧张与焦虑,所以女性气质选择将自身延续于内在性的枷锁中,并逃避现实,承担实现自由过程中的责任。此时的女性为“他者”的同谋角色,这说明女性并未摆脱“他者”处境。而若想从根本上确立女性气质,她就必须坚定女性所应有的“自我”意识,自由承担起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性责任。

(二)对经济依附的摆脱

传统女性并不工作,但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却指出:“工作是女性摆脱经济依附,确立女性气质的先决条件。”这一思维在当时是颠覆传统且非常先进的。波伏娃以法国国家环境为例,她认为法国法律不应该再将“服从”列入对女性、对妻子的“权力限制”范畴中,法国女性公民也应该享有选举权、公民权。虽说这些来自文学方面的声音并没有改变当时女性的处境,但这却给了人类发展一个新的思路,女人只有通过工作才能确保自身具象自由的存在。

女性气质的确立也是要通过工作、通过对所追求目标的改变、通过她所获得的金钱与权利来完善优化的,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实现自我责任,在社会中形成有效地位。即使是仅从事卑微职业的女性,也可以骄傲地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存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意识到自己从未对任何人提出过要求,自己的生存乃至成功全靠自己。即使波伏娃也在作品中指出女性在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艰难性和选择困难,但总体来看,工作依然可以成为当时女性摆脱“他者”处境依附地位的万灵药,是女性构建自身气质,获取独立自由的首要条件。

(三)对平等中差异的审视

波伏娃在《第二性》的末尾也引用了Karl Heinrich Marx的话:“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类之间最直接、最自然、最必然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没有必要排斥男人的世界,因为终究那是他们的世界。但是男女也必须超越自然差异,明确确立他们之间的友爱关系,这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波伏娃认为,未来应该是抽象的,建立在两性友谊、合作、竞争等基础之上的情感与肉体关系。她同时也非常否定某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所提出的女性应该变得和男性一样,因为她认为女性气质传统中应该包括友善、宽容与博爱等因素,它并不是对性别特征的无端抹杀,是“平等中存在差异”,而并非“差异中的平等”,这一点对构建和促进女性气质传统发展非常重要。

女性若想成为真正的女人,延续自身的女性气质,她就应该去尽可能地接触男性,拥有进入男人世界的途径,即要拥有进入“他者”大门的钥匙。所以,从女性气质角度来讲,解放女性就是拒绝将女性与男性封闭在他们所维持的传统关系中,而是希望两性之间都是为彼此而存在,双方互相视对方为主体。只有当人类世界的奴役状况与其所带来的虚伪体制被彻底消灭时,女性气质中的自由、平等、独立等因素才能被真正体现出来。

四、结语

女性气质范文第3篇

2、若要快乐,就要像太阳花一样:面朝阳光,努力生长,保持本色,不卑不亢。

3、从现在开始,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踏实工作,好好生活,做一个接近幸福的人。

4、学会一个人生活,不论身边是否有人疼爱。做好自己该做的,有爱或无爱,都安然对待。

5、我对未来的构想大概是这样:家人安在,挚友一二,喜欢的人久伴不弃,对曾经不无后悔,对未来愈战愈勇。

女性气质范文第4篇

跟女性气质相联系的特质有感性、温柔、随和、细腻,敏感等等,总之一个字“柔”。“女强人”之所以为“强人”,就是因为她们身上的男人气质已经远远超过甚至掩盖了自身的女人味。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显得僵硬而被动。

其实女人的这种性格在职场中并不是一无是处,女人的“柔韧”就像“剂”,让OL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长袖回旋。职场美女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这种女人性格上“柔”的优势,在不动声色中将客户“一举拿下”。

刚 男人态度取长补短

与男性气质相联系的包括理智,刚毅、勇敢、果断等等,男性“刚”的特质对于事业的决断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职场“林妹妹”们似乎为自己的软弱性格颇为苦恼,想方设法努力改造,但是改造的结果往往是变成“男人婆”,讨人嫌,这就是矫枉过正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然必要,但是“过犹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平衡”――用男人果敢刚毅的性格来平衡女人性格中的优柔和感情用事。取长补短,要学会分辨何为人之“长”,何为己之“短”才行。

刚柔并济 做一个“雌雄同体”的“双性人”

实际是男人与女人在职业中相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要使男性和女性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化,而是摒弃一些由性别带来的个性缺陷,心胸更开阔地接受另一种性别的特有优点。

职场中OL的职场双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中多用男性思维和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面多用女性方式,二是在工作方式中,混合了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特点而剔除了另一些特点。这种“雌雄同体”的“双性”特色,让职场美女能够更好的处理自己的工作、人际和生活。

女性气质范文第5篇

电影《小时代》海报郭敬明自创、自导的电影《小时代》自上映一个月来,各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

>> 陈鹏的“小时代” 铜臭的《小时代》 小时代的幸福 “小时代”的意义 小时代的到来 属于谁的小时代? 这是谁的《小时代》? 小时代的大生意 微电影的小时代 极致美好的《小时代》 大木屋的小时代 “小时代”的大潮男 “小时代”的营销之道 小时代的大问题 《小时代》引发的战争 小时代的小幸福 “小时代”的电影奇葩 智能汽车的小时代 王二的小时代 个人云的小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更加丰富,本文所要重点论述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之所以将电影《小时代》放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范畴内进行解读,不仅是因为影片里的女性自立自强精神气质丰富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而且影片独特的女性叙事方式及其对女性生存和命运即女性生命体验的关注,也极大地凸现了影片的女性主体意识意味。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一是《小时代》的女性叙事和女性生命体验,二是《小时代》里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来展开详细论述,以此解读《小时代》里的女性主体意识。

二、《小时代》里的女性主体意识

《小时代》用第一人称“我”林萧的视角展开叙述,以四位年轻女性的生活轨迹作为主线,描写了女孩们在物质上追求经济独立、情感上理性坚强的精神气质,也即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这些都深刻彰显着影片的女性主体意识。

1.影片的女性叙事和女性生命体验书写

《小时代》之所以首先适于在女性研究的范畴内进行解读,缘于其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和影片对故事里女主人翁的女性生命经验的书写。

(1)女性叙事——“我”视角

影片伊始便告知受众,故事将以第一人称“我”林萧的视角展开;“我”作为一名女性个体,有区别与男性的独特观感和认知,“我”的叙事带着女性眼光贯穿始终,是女性的一种自我言说。《小时代》以女性的“我”作为事件的叙述主体,自然而然地体现着影片的女性主体意识。

(2)女性生命体验的书写

影片《小时代》以姐妹情谊为基点,重点展现了四位年轻女性两个方面的生活体验:一是物质上追求经济独立,二是情感上理性坚强。

物质上,年轻的女孩们(大学生)靠自己的努力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足:顾里修双学位做生意,物质富足;林萧找工作赚钱,其间变得更自信勇敢;南湘家贫,坚持画画谋生,并坚持追求自己服装设计的梦想;唐宛如大大咧咧、乐观知足。情感上,四人同时经历失恋,但并未一蹶不振,她们依然在努力做好各自的事情,不放弃心中的向往。

影片中,四位女性自立自强、努力追求各自的梦想,其实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时代》下重笔墨对这种女性生命体验进行描述,是影片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中国电影评论刘培:《小时代》里的女性主体意识2.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

《小时代》的创作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当今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映或思考,具体地说,《小时代》关注的是当今社会年轻女性的成长和命运问题,而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电视剧《蜗居》(2009)就与此题材密切相关,但《小时代》所反映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与《蜗居》里的“女性天赋论”有本质不同,它意在引导年轻女性增强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激励意味。

2009年电视剧《蜗居》在全国热映,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而其中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一便是海藻这个女性角色。《蜗居》所演绎的海藻代表了一类女孩,她们年轻漂亮有学识,梦想有所成就但无奈在现实面前却步,偶然遇到有些成就的男士向她们伸来橄榄枝,她们便寻求捷径,做了二奶或小三。这些女孩凭借自己的年轻和美貌,从男性那里得到金钱物质,但同时也沦为男性的附庸,丧失了其自立自强的独立的女性人格。我们不仅唏嘘,我们想要的女性解放和平权难道就止于此吗?

与《蜗居》相比,《小时代》里四位女性的生命体验大不相同,甚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小时代》里的女孩们热情朝气,她们懂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而不是假借所谓青春资本依附男性,为金钱物质丧失自我;在情感上,即便爱情遭遇滑铁卢,她们也并未一蹶不振,她们对男性主导的世界未过分崇拜也未恶意抵抗,两性之间更平和,而就在平和之中,女性的形象立刻光辉。影片对女孩们的物质追求和情感经历的描写散发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特别是女孩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对女性主体意识做了最好的诠释。

《小时代》自上映以来备受关注,它对年轻女性成长和命运的关注,必定引发女性对其自身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期待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逐渐闪耀光辉。

以上就是360范文网的小编对女性气质(精选5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看完之后能有所帮助。(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