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心理游戏范文第1篇

有一次,我问男孩:“你喜欢她吗?”

“不知道,”他说,“但是我知道她喜欢我,有时看到她为了我吃醋、妒忌,我好像……很享受。”

其实,对于“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对方的回答,往往可以理解为“不喜欢”。因为装作“不知道”,就可以继续享受对方的付出。即使无法负责任,也不太愿意放弃别人对自己的好,这是人性共通的弱点,尤其在男女关系中更明显。

不玩了

终于有一天,女孩忍无可忍了,求助于我。

“我觉得自己被卡住了,多努力,都走不近。离开,又不甘心。”这种关系僵持了几年,她已经很焦虑了,“我该怎么办呢?” 最后,她说了一大堆对男孩怨恨的话,但是仍然不想离开他。

从世俗的角度,这个男孩是典型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往往让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如果一个人被钩子钩住,其身上肯定有一个跟这个钩子相吻合的入口。为什么被这个“三不主义”的男孩吸引的是她,而不是别人呢?因为她身上有这样的一个“入口”。

女孩告诉我,她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所以,她爱的方式是照顾别人,而且,她能从照顾别人中得到快乐和价值感。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游戏,往往是双方的合谋。他们两个就是这场暧昧游戏的参与者,无所谓受害者。

我把这些告诉女孩,并且提醒她,“怨恨对方只能让你更难以解脱。要为你负责的人是你自己,能不能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也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们之间是一场游戏,你看清楚了,不想玩了,他一个人就玩不成了。”

几个月之后,女孩很高兴地告诉我,当她不再给男孩做饭,开始疏远他的时候,男孩竟然前所未有地对她好起来,而且,对她比以前热情很多。显然,男孩施展自己的魅力希望继续抓住她,并不想游戏结束,但是女孩此时已经“不想玩了”。

现在,他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女孩开始寻找新的幸福。至于男孩,如果他觉察不到自己的“游戏模式”,并自己走出来,最大的可能是,吸引了另一个女孩,继续玩同样的游戏。

不能自拔

上一个故事中的女孩非常聪明,也足够幸运。她有能力看清楚他们关系中的要害,并有力量从纠缠中走出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很多人陷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不能自拔,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位中年男士写信告诉我他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缺憾,长篇累牍地叙述了他的情感历程。

他的老婆是读书时的同学,他们在学校就开始恋爱了,毕业后结了婚。其实,结婚之前,他已经发现自己并不爱对方,但是他仍然跟她结了婚。

因为,他说,婚前他们已经同居了一段时间,他曾经提出分手,但是女方哭哭啼啼不愿意分手,所以,为了承担责任,他结了婚。

请注意,有些人声称自己为了某种高尚的理由,比如责任,才跟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一般情况下,这个理由只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跟自己不爱的人结婚,本身就是对自己和对方最大的不负责任。而那个借口背后,往往有非常隐秘的心理动因。

婚后,很多年他都不想生小孩。他的老婆质问,你不肯跟我生小孩,难道是不爱我?于是,他们生了小孩。

30多岁的时候,他出轨了,对方是他的同事,老婆被蒙在鼓里,他的婚外关系保持了两三年,最后不欢而散。到40多岁的时候,他第二次出轨,又与一位女同事发生婚外恋。他打算跟老婆离婚,然后,跟后者结婚。为了表示打碎婚姻的决心,他把后者带到家中,与老婆见了面。老婆确认他出轨之后,悲痛欲绝,但仍然不肯离婚,并威胁道,“孩子考上大学之前,我不会离婚的,熬死你!”

这一次,为了孩子,他又选择了不离婚,放弃了那位他视为真爱的同事。

为了对女方负责,他结了婚;为了维护婚姻,他生了小孩;为了孩子,他又放弃了重新选择婚姻的机会。如果这是一个电视连续剧,看到这里,观众一定对男主人公充满同情。

隐秘的真相

在读完他的长信之后,我们约了面访。几次面访之后,我找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真相就是他并不想离开老婆,虽然他真的不幸福。

问题起源于他的原生家庭(即父母的家庭)。他父母的婚姻并不美满,妈妈经常在家中大吵大闹,他的童年在责骂中度过,所以,他一直渴望自己的爱人是位贤妻良母。他的老婆正是一位世俗层面的“贤妻良母”,她很爱他,能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和孩子也照顾有加。但是,从心灵层面看来,如果明确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仍然坚持跟对方在一起的人,本质上出于自私,很难称得上“贤良”。

所以,在他的婚姻关系中,母爱的成分超过了。在现实生活中,恋母、恋父模式的两性关系很常见。这样的关系,有两种发展可能性,第一,双方一直满足于这种关系,其乐融融。第二,随着心智的成长,一方或者双方不再满足于恋母或恋父的模式,需要更平等的两性关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他们或调整,或分手。第二种可能更常见。

这位男士的麻烦在于,他的心智不满足于恋母模式的关系,但他的人格仍然没有成熟,虽然当时他已经人到中年。通俗地说,他既明白自己并不爱老婆,但是又放不下她对自己的照顾。正是这种本能的自私,让他痛苦不堪,而且,我相信,他的老婆孩子过得也并不幸福。

他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他拉着第三者去家中与老婆见面。他的解释是,为了让老婆同意离婚。但其真正原因是,他没有足够的力量离婚,所以要借助第三者的力量把他从不幸福的婚姻中拯救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很难说他对于第三者有真的爱情。身陷痛苦婚姻而不能自拔的人,对于第三者的感情,往往像一个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

中国近代史上,有位因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的人,叫胡适之。他的婚姻来自封建家庭包办,婚后,他有过几段著名的婚外恋,其中,分别有中国和美国的两名女子为了他终生未嫁。这样的一个人,现在,竟然被人当成坚守婚姻的道德楷模。别忘了,胡适生活在一百年前,中国封建文明尚未瓦解的时期。虽然在现代文明的道德中,以人的幸福感为评价标准,而不再是外在的社会伦理。但是,我看到很多人的心理意识仍然停留在封建时代。

一个自己不幸福的人,很难给对方带来幸福;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也称不上为别人负责。

在最后的一次约谈中,我把这些实言相告,并告诉他:“现在的生活是你自己选的,别把责任推给别人;将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现在的选择,你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心理游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心理游戏 心理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67-02

中职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鼎盛阶段,心理发育还未达到成熟的水平。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不能进行自我选择和认识,从而导致出现行为错误、行为失调等现象。对此,可在中职心理教学中运用心理游戏,让学生通过轻松、简单的游戏来敞开心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水平。

一、心理游戏简述

心理游戏主要是指依据人类心理特征和心理表现所创设出的一种游戏活动,从根本上分析其属于人类创设的一种主观情境,整个过程和内容都需要达到“寓教于乐”的要求和目标。在目前中职心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这种游戏活动的形式能够保证让整个课堂教学取得焕然一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更加良好的情感体验。心理游戏利用团体之间的各种人际交往,让学生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不断探讨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对与他们相关的种种关系进行改善和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综合能力的发展。心理游戏主要有认识自我、互相认识等类型。中职学生在心理游戏的具体开展过程中,能够主动培养自制能力,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从根本上增强自我交际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这种团队合作中进行自我激励,从根本上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还能够养成创新精神。

二、中职心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很多中职因为缺乏教师资源,从而导致心理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从根本上落实到位。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缺乏、中职之间心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存在的差异都导致心理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很多中职的心理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完成的,这容易导致教学工作存在不达标的现象,与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存在较严重的脱节。

(二)心理游戏的运用达不到教学目标。在中职心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目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游戏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引导以及师生讨论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成长。但是,很多教师以这种心理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教学工作的趣味性,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心理游戏在中职心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明确中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开展心理游戏。中职心理教育中的心理游戏开展要能够与中职教学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起来。现阶段的中职心理教学中,有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等方面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存在的差异性来选择心理游戏。例如,在开展“杀人游戏”时,能够在游戏中进行正确判断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对各种信息能够准确反映,这类学生在对管理以及文秘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而“引路人”心理游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引导、沟通能力,从而让学生之间建立信任,这也是学习社区管理相关知识的中职生所需要具备的一种专业素质。

(二)提升心理游戏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水平。中职心理教师在对教学课堂进行安排组织时,应能够做好教学时间的安排工作,能够对重要的教学部分以及前半阶段进行准确合理的规划,从而构建更加生动有趣的心理课堂。

首先,应保证中职心理教学活动与教学案例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学生人际关系受到困扰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进行引导,但不要立刻做出各种判断,而是按照课程的相关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授,从而提升学生自我理解的能力。教师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讲述来提升课程讲授的水平。

其次,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心理游戏进行多样化运用。例如,运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关系存在的问题。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穿插到心理游戏中,从而使学生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领悟教学知识点。如在讲到“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影响”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在无助的环境下学会借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盲人之旅”的游戏,选择6个学生,分别扮演“盲人”“帮助者”“若干旁观者”等角色,让“盲人”在设有各种障碍的路线上准确回到目标位置,“帮助者”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肢体动作来引导“盲人”进行移动,但是不能使用语言描述,然后再让学生转变角色,再次开展游戏。等到游戏结束之后,组织讨论,谈感受,以获更大的体验。在对个体关系模式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时,要从语气、表情、身体姿势以及语调等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打岔、委屈、一致、超理智”等关系模式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感受,从而分析自我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所用的“关系模式”,进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在较为常见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存在“交流羞怯”的学生主动出列,引导他们进行“找话题”“交朋友”等活动。在学生同意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对各种社交行为进行主动尝试,从而更好地营造自我“人际网络”。应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在社交过程中树立目标形象,就要能够采取换位思考交往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教师再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重新分析和认识,给出全新的看法和观点,以及科学的点评和指导。

(三)保证所有的心理游戏与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结合。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心理以及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会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养成较为稳定的自我认识,但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更加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很多学生都是脱离父母自己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出现无助或者孤独的感觉。教师在开展心理游戏时,应从中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交友,树立全面的认识和观念,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背摔”游戏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互相信任、团结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利用“撕纸”游戏来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

综上,中职心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有趣的心理游戏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体验来提升自我认识,这种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集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产生的互相作用。学生在各种心理游戏中能够进行自我接纳和探讨,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更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通过开展心理游戏,中职心理教学课程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感悟,从而让心理教学课程发挥出更大的引导作用,保证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菊红.人生如戏乐其中――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3)

[2]黄艳琳.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究[J].教师,2013(17)

[3]姚曙光.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安阳市中学生为例[J].考试周刊,2013(43)

[4]程基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5]张考灵.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11)

[6]严小玲.聆听解读故事 感悟体验人生――“故事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与案例解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

心理游戏范文第3篇

如果你没有做过“心理测试”,那就很不赶趟了,“心理测试”已成为热门、时尚、酷酷的词语。那些时尚报刊、各色网站,以及电视节目,纷纷用“心理测试”来包装报刊、节目,吸引眼球。

花哨的题目设置,有趣的假设情境,再加上专家们的解释和点评,年轻人被这些涉及到爱情、个性、事业、童趣等方方面面的小试题牢牢吸引住了,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和鼠标,抢着要将这些试题“一网打尽”!是因为对自己还不够了解,或是因为平凡的生活太无趣,需要寻求趣味……不管怎么样,心理测试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果你相信深奥点的,姓名学、八字学、五行八卦,怎么样?如果觉得有点像江湖骗术,那么,生肖+星座+血型也许是经典的选择。“心理测试”现在已经成为都市人离不开的一项生活内容。

有一个游戏叫“心理测试”

10多年前,有本绿皮的翻译书《恋爱心理测试》风行校园,大家兴奋的用铅笔打勾答题,再用橡皮擦掉,换一个人再勾,那本心肝宝贝似的书传阅再传阅。后来越来越多的"心理测试"题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上,从情感到个性,从家庭到事业,这段时期的心理测试数量和品种都飚上去了。那时,网络还不兴。

互联网真正让"心理测试"热潮决提了。各色网站浩瀚的题海几年都未必填得完。老套的“你的心理年龄有多大”、“你的成功倾向如何”、“你的情商多高”基本被摒弃,迅速窜红的是更前卫、更感性的问题,“你该选择什么星座的恋人”,“了解你的配对指数”,“你适合与什么星座的人合作”,“本周运势如何”成为都市男女常谈论的时髦话题,要是没做过几道测试题,或者不了解自己的星座血型特征,那你可就太老土了!从前男孩喜欢这样追求女孩子:“小姐你介不介意让我看看你的手掌心?”而现在的女孩子却喜欢这样了解男孩子:“嗨,你介不介意认认真真、毫无保留地回答我一个问题?”心理测试变成了大众化的游戏。

某些外企大公司招贤纳士时,也使出了心理测试这一“招”。让应聘者端坐电脑前,不考英语,也不考软件应用,一门心思做心理测试题。半个小时里,要面对几百上千道题,回答回答回答……不给思考的时间,不留作弊的余地,要的正是本能的反应。有经验的老板可以从应聘者交出的一长串CHOLSE里,分析出此人性格怎样、性情怎样、甚至性倾向怎样。

自恋的“心理测试”

朋友给我提了一个有趣的设问:假如你有四个心上人,第一个如花似玉,需要用心呵护;第二个是抢来的,她并不爱你;第三个是有名的交际花,能够替你办妥许多事情;第四个蓬头垢面,替你洗衣做饭。突然有一天你决定弃家流浪,会带上哪个?

其实这四个心上人都隐喻你自身。第一个是自恋的自我,第二个是被名利所惑的自我,第三个是受社会规范约束的自我,第四个是真实的本我。我把它“贩卖”给周围的朋友,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第一个。看来如今的年轻人或多或少地都带了几分自恋情结。

“心理测试”便在这样的心灵背景下,大摇大摆地走来,它迎合了人们对自身个体的关注,和强烈的自我了解倾向。为了解自我,这是这是大部分做“心理测试”者的一种心态,他们在竞争环境中渴望认识自我,而那一道道丰富细腻,又有情趣的题目,就像感觉有人走进其心底,在细细询问着自己。

艺捷第一次做心理测试是在五六年前,从朋友处借来一本台湾杂志,一下子就被其中的“心理测试”栏目吸引住了。“你是个艺术感的人吗?”问题似乎与艺术毫无关系,比如“在海滩上最吸引你的是”海水?沙滩?天空?这些神神秘秘、奇奇怪怪的问题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一口气做完了所有的问题。然后仔细计算得分,再对照得分查看最后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你是一个很有艺术感的人,敏感、多变,热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完美主义者,热爱幻想。只是有时候不太切合实际,要脚踏实地。她发现这是个很有趣的分析,它让她了解了自己平时细小的生活情节原本也可以体现出人的性格和感情倾向,从此就迷上了“心理测试”

“只需花费你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帮你找出心理上的细节和自己平时不注意的行为,让你满足对自己不够了解又很想看清自己的要求。”艺捷说。

做编辑的翌晏,几乎是个宿命论者,很相信心理测试,看杂志时她从来都不放过“心理测试”,往往首先就翻到那一页,在网上闲逛的时候,也不忘点击“每日星座”。这样做在很多人眼里不免显得孩子气――自己的性格命运就是这些“来路不明”的题目可以昭然若得的么?

“对于生活,有人是充满自信,有人是患得患失,却是每一个人都会体会到的感觉。有时候,心理测试带给人的,往往会是一种非常玄妙的心理暗示。”她说。

她生在夏天,狮子座。属于王者的星座,还有十分良好的财运。每一次有挫折感,她都会自我安慰地查看“星座分析”,自我安慰地说,朝前看吧,胜利总是我的。就像第一次没钱时,对自己说:等待吧,会有稿费汇来的,王者哪会没钱呢?

当然,也有人抗拒心理测试。做心理测试曾是阿黛上大学时最大的爱好,可现在她再也不想做了。她的老板去年年终考核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套心理测试软件,安装在公司局域网上,让每个员工诚实回答,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年终奖。因为老板说的时候很严肃,所以阿黛她们没敢马虎。

阿黛习惯了做心理测试题,因此不知不觉便选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做完后才发现,答案没有修改的余地,直接送到老板的电脑中。她正后悔自己的过于坦白,就听到同事小余一声惨叫,只见他的电脑上跳出一个框,上面写着:“对不起,你的回答前后矛盾,测试将不能继续进行。”大家这才明白,这套软件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出的问题前后相关,如果前一道题你不小心翼翼地用不真实的想法去回答了,后一题你却忘了掩饰时,那你就等着出局吧。

心理游戏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27-02

据22个城市协作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 , 而且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游戏治疗(Play therapy)在西方国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986年,国际儿童游戏治疗学会成立,游戏治疗在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5年来,作者把游戏治疗用于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游戏治疗的概念及特点

1.1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由于孩子们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游戏因此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方式。

1.2儿童心理治疗往往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正如美国著名游戏治疗家Garry 所说,玩具是孩子们的词汇,游戏是孩子们的语言。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增加交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和幻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

1.3爱玩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成长中都蕴藏着无数的游戏活动。试想一下,我们当中的每一位是否都是在玩乐中长大成熟的呢?人们印象较深的成长回忆多是些快乐的集体游戏。孩童时的“找朋友”“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过家家”等游戏都是让当事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从中既能学到很多与群体交往的能力又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1.4寓学于游戏之中。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身处类似于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助于增强并维持人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及内在动机,由于愉快的内心体验,使人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哪怕是成年人,若把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当作游戏去努力竞争,那么其获取的知识技能会更多、更好,且充满快乐,童心常在。

2游戏治疗的应用

2.1 在“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班学习及其他心理治疗培训时,作者亲身感受到了游戏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应用于儿童心理辅导时效果更好。

2.2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不同年龄段的个别及集体心理咨询、治疗或辅导,常感到小学年龄段(<12岁)以下的人,尤其是儿童相对较认生,注意时间短,容易躁动,不易暴露内心体验,若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其参与辅导则效果更好。如在团体辅导中,用“找相同点组团队”的游戏来创造轻松愉快的活跃气氛,增强团体意识,理解“团队”或“系统”的涵义。对“怕老师”“怕父母”及“社交有问题”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展现模拟的场景,借助示范、榜样、表演训练他们表达积极情绪,促进其成长。对“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的孩子”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强调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体会被尊重的感受。用“家庭沙盘游戏”可反映出当事人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看法,还可反映出其在家庭里的位置和影响力,治疗师由此能探索他们的家庭关系。通过“放松训练”“传递鬼脸”等游戏能让人轻松转移对不良影响的注意力,缓解精神紧张的程度。

2.3 治疗师从游戏中,能较快地发现一些问题儿童,了解到儿童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因为游戏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多属于有情绪障碍的儿童。

3游戏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3.1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建立联系的机会。如新搬迁来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他通过问邻居的孩子“你想玩游戏吗?”“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吗?”等交流,很快就会被认识或接纳。

3.2游戏可帮助儿童从自恋转向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促进成长。如:儿童通过游戏扮演“爸爸”“妈妈”“宝宝”“老师”“医生”“警察”,让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别人做什么、怎么做、想什么、怎样做会更好。

3.3游戏能使儿童克服烦恼。如用玩具玩看病的游戏,让儿童置身于“医生”“病人”的医疗环境之中,使他们把原先认为是痛苦、恐惧的事情,逐渐转变为对疾病治疗的心理认同,一旦生病时,容易主动配合治疗。

3.4游戏对儿童的消极情绪能起到疏导的作用。如:当儿童受到父母、老师的指令或批评,感到能力弱小、脑子愚笨时,若让他们感受20 min“超人”“神童”的游戏体验,则会对他们产生安慰和鼓励的作用。

3.5许多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常常和孩子做好玩的类似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学习技能,用类似于游戏一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增强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6游戏能使儿童体验快乐、展现出真诚的微笑,便于互相接纳和沟通,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很真诚向他微笑的人。从这一角度看,善于游戏的人一般是很会学习、做事、人际关系好,而且内心体验很快乐的人。

4体会

游戏治疗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作为心理治疗师,在治疗中与儿童打交道较多,要善于和儿童做游戏,理解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游戏治疗一定能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22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3-16.

[2]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4-36.

心理游戏范文第5篇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之中

(一)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幼儿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等活动,与游戏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引发驱动力;能使他们充分表现思想感情,释放精神能量,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借助成功的艺术活动,可以收到显著成效。通过艺术活动,提升了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起到了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在角色游戏《小舞台》中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能够舞动起来,看似不起眼,有的老师或许也不会太注意孩子们之间的一举一动,但只要你认真观察,你一定能发现孩子们在这其中的快乐。瞧,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游戏,我们就能发现积极向上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必须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视倾听。注意交流、更重倾听不但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起码策略,而且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主要也就是老师说,孩子说的机会相对较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家长是孩子倾诉的首选对象,应该注意把说话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与时光的美好,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宽容与约束要有机结合。宽与严的优劣比较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当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过宽就是过严,极端化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家长应该很好地理解宽严的对立统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平等对待和宽容孩子的同时,又要给予必需的限制。事实证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过分宽容容易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容易导致寡爱。失度是失败的根源。家长要领会幼儿园所倡导的表扬为主原则,在可控的条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励,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构成一种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心态定势,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教育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医院”“理发店”等角色游戏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促进其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心理游戏(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我们。(该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