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化学学科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监督,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衡、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保障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财税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明确各阶段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务实高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提空洞口号,不做表面文章,注重实际效果。

三)绘制工作流程,过程控制原则。明确工作程序。实行过程控制,以细节的精细化实现整体精细化管理目标。

四)做到精于事前,精细管理原则。树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细于过程,持续改进,完善提高。

五)着力解决公众关注的财政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参与原则。主动接受公众评价和舆论监督。增强理财透明度。

三、总体目标

夯实财政管理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财政工作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建立理财思想科学化、理财方法精细化、理财手段现代化、理财队伍专业化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六大体系”以科学化为方向,以精细化为取向。

一)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全面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尽快在全市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逐步形成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

二)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系。按照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要求。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制度。着力完善预算决策机制,着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着力增强预算编制完整性,着力提升预算支出绩效性,逐步形成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公开透明的部门预算制度。

三)纵向到底的要求,全面加强国库制度管理体系。按照横向到边。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形成功能齐全、流程科学、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

四)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全面推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指标科学、责任明确、约束有力的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机制。

五)改进监督方式,全面强化财政运行监督体系。健全监督机制。突出监督重点,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努力实现财政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督,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权责分明、运行顺畅、执法有力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

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财政管理的突出问题。构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宏观调控机制,持续稳定、良性互动的收入增长机制,绩效优先、规范透明的支出管理机制,定位准确、统筹兼顾的政府分配机制,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工作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以人为本的财政管理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财政管理的针对性,推进财政科学化管理工程。

服务发展大局。围绕构建优势产业体系,1.注重财源建设。坚持财政扶持与市场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财税职能,整合财政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园区建设,扩张现有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新办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积极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提高资金效益。积极探索财政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以钱养事、民办公助、先干后补等支出方式,2.注重支出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项目投资。加强融资平台建设,3.注重财政融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本金注入力度,提升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财政投融资平台的担保和融资能力。发挥政府性存款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投放。

规范政府预算。深化部门预算改革,4.注重预算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统一管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依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严格政府性基金收支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规范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健全相关制度和办法,加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逐步过渡到编制社会保障预算。

二)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工程。

规范编制程序。建立标准预算周期制度,1.着力预算精细。完善“两上两下”预算编制程序。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性资金和财力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提升“e财”部门预算使用效果。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细化预算编制。加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力度,2.着力综合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一供给口径和标准。对部门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安排支出后形成的结余,一律编入下年预算,统筹使用。细化支出预算编制,人员支出严格按规定核定到人;公用支出实行分类分项,定额供给,细化到目”级科目;项目支出落实到实施部门,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完成时限,实行滚动管理。

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硬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进度的均衡性。改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加快转移支付资金拨付进度。完善政府预算超收收入使用管理,建立预算稳定调节金制度。加大部门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建立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约束机制。扩大监控范围,全面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3.着力预算执行。对财政资金运行中预算指标下达、用款计划审批、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等业务实行动态监控。

加强部门协调。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加强与各预算单位的协调沟通,4.着力支出责任。督促各预算单位严格执行预算,通过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挂钩,强化部门责任,加大预算单位执行预算的工作力度。对存在预算执行不力等问题的单位,要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及时解决。

夯实信息平台。以“金财工程”为抓手,5.着力科技理财。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讲求实效、保证安全的原则,围绕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工资统发、国有资产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实现财税库横向信息交流,业务信息传递通过计算机统一平台交换的新突破,做到业务办理网上传递、数据网上核对、支付网上确认。力争早日建成各级财政内部、财政与同级相关部门、上下级财政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提高财政管理的严密性,推进财政过程化管理工程。

强化动态监控。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1.严格税收管理。实现税收收入信息共享,XX年底前,基本实行企业税收收入电子缴库。严格预算级次管理,建立税源跟踪监控和纳税评估制度,加强财税部门协同配合,健全税收收入依法征管和均衡入库机制。

实行应缴尽缴。完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征管模式,2.严格非税管理。全面实施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查一体化的动态监控和征管机制。定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出让、使用和国有资产、资源经营收益管理,加大城市公共资源拍卖、转让、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力度。规范非税收入入库管理,全面取消部门、单位收入过渡户,对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直接缴交财政专户,纳入国库管理。

规范支出行为。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3.严格支出管理。将各类财政性资金和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指标管理、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拨付、台账登记、对账、总会计规范以及资金支付流程等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稽核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务卡管理改革,规范有序开展国库现金管理。

实行直达工程。创新惠民政策落实机制,4.严格资金发放。加快构建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惠民直达工程”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实现惠民资金发放工作手段由传统方法向现代方式转变、工作重点由单项突破向系统化管理转变。

提高采购效率。依法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实行应采尽采。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化阳光采购平台,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坚持采管分离,建立健全政府集中采购项目跟踪反馈制度,5.严格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财政事前和事中监督,6.严格监督管理。推进监督关口前移,促进监督与管理有机融合,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推进绩效审计试点。加强会计和财务监督,健全部门和单位内控机制。强化财政违法责任追究和整改落实,加大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和信息披露制度。

四)提高财政管理的创新性,推进财政绩效化管理工程。

实行项目评审。积极发挥财政评审论证的作用,1.加强民主决策。逐步扩大项目评审论证范围,建立健全预算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科学安排项目。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2.加强资金整合。合理设置专项资金项目,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政策功能。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用因素法测算,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分配使用、检查监督等,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资金问效。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3.加强绩效评价。研究制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施范围,积极开展绩效预算编制试点。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和公开制度,强化部门和单位预算支出责任。

清理支出范围。开展财政供给单位和财政供给人员清理登记和确认工作。推进事业单位供给方式改革,4.加强供给界定。对提供非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部门单位,用3年时间逐步退出财政供给范围。

压缩行政成本。大力压缩会议、接待、出国(境)公务用车等一般消费性支出。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装修和日常办公用品配置标准,5.加强增收节支。严禁铺张浪费。

五)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推进财政法治化管理工程。

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财政法制宣传,1.突出依法理财。提高各级各部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税收政策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依法理财治税,维护财经秩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财政政策、发展规划等。

提高办文质量。全面清理现有财政规范性文件,2.突出制度建设。健全财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机制。严格财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提高财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规章制度体系。

防范财政风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3.突出体制激励。完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债务管理。加强政府债务和财政投资管理,4.突出风险防范。严格债务审批,建立或完善举债审批制度。完善债务清理、消化、偿还机制,全面落实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政府债务统计分析系统,加强债务动态管理和监督。

六)提高财政管理的持续性,推进财政系统化管理工程。

提升管理水平。加强财政基础业务管理,完善财政基础信息库、项目库和资产管理信息库等。尽快与人事部门实现工资审批审核发放系统对接,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复合型财会人员培养,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夯实会计管理基础,1.强化基础建设。构建会计诚信体系。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构建政府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加强政府财政统计分析工作,完善政府财政统计报告制度。

确保保值增值。加强国有资产管理,2.强化国资管理。建立资产购进、使用、报废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及处置收入管理办法,确保及时足额上交财政专户。切实加强对市本级国有独资企业、控股企业以及参股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大高管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加强职能建设。加强县乡财政条件和能力建设,3.强化基层建设。充实完善乡镇财政职能,提高县乡财政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乡财县管”制度,探索实施“村账乡管”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

七)提高财政管理的人文性.推进财政特色化管理工程。

提升能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1.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岗位责任明确,流程运转顺畅,纵横评价结合,绩效考核科学”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自律能力。

提升思想境界。加强财政文化“软实力”建设,2.强化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牢固树立为民理财、服务至上的宗旨观念,着力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富有黄山特色,富有行业特点的财政文化。

提升反腐能力。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内控制度、监督管理内控制度、政策管理内控制度、干部管理内控制度,3.强化廉政建设。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制衡有力的财政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提高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务必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化学学科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城市设计

1引言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崛起时期,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城市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其规划任务也愈加困难重重。在实际的规划工作当中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城市规划工作正在为社会的现代化推进而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为迎接这个挑战,城市规划必须更加科学化,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概念,以及目前规划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科学化结合到城市规划当中,解决当前的不足,使规划工作能与时俱进,符合实际要求。

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概念

2.1城市规划的科学属性

①实践性:城市规划这门学科是需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任何城市规划的蓝图都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达到目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具备可靠地实施性和操作性。②社会性:某种意义上来看,城市规划是社会多方利益的交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规划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只有考虑周全才能协调各方利益,维持社会稳定。③政治性:在市场经济当中,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用来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2.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内涵

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解决我国目前规划工作当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实际的问题而提出的。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了使各项规划工作当中的主观意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城市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实质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期望目标与执行过程的规律和知识的加和。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即务实求真,客观理性,批判的人文精神。并要求规划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更好的协调各个利益集团所需求的空间利用,而城市规划科学化是利用客观科学的精神来协调各种利益的有效手段。

3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3.1规划编制的质量制约规划水平的提高

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总规具有偏深偏细的特点,不符合实际发展的情况。原因:①决定规划工作的指标不具备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缺少对城市的设计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光靠主观意识决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②在划分土地之前没有对土地的权属惊醒深入的调研,致使地块划分过于随便,实施过程缺少可靠地操作性;③在地块开发过程缺少合理性,不够灵活,规划土地的性质偏绝对化。这些问题造成了规划过程需要不时的做出调整,使规划工作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缺少严谨的缺点。

3.2城市设计的质量影响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由于在空间环境的设计工作中存在着粗放性和随意性,造成城市设计成果质量不高。而想要做到高品质的规划建设就必须以管理和法定规划编制两方面为基础实施。从宏观来看,总体的规划结构不是非常令人满意,规划结构缺少创造性,同时也缺少科学化的深入探究;而从微观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带有粗糙性,不够细致入微,而不必要的细节却没有进行删减,这样便大幅降低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4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4.1树立明确的发展观

做到真正的将科学化落实到城市规划当中,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做到:①每一步规划工作都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规划工作的实施要围绕发展的大局来进行,不能偏离实际,过分的主观理想化;②规划工作要做到自我批判,时刻紧跟发展的变化,符合形势的需要,切合实际,惊醒自我完善和优化。以与时俱进作为城市规划科学化的精神。

4.2敢于自我否定

城市规划要紧随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时刻保持着客观实际的严谨态度;敢于接受批判,自我否定,切合实际,在对过去和现在局势的改变有了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查漏补缺,对欠缺的地方有目的的修正更新,及时校正规划工作的不足。下面以冉家坝龙山大道为例:在重庆的渝北冉家坝地区,修建的龙家大道被总规确定为城市景观大道,规划工作已在行进当中,而从实际来看存在三个问题:①偏于交通化,却没有体现出景观大道的实际用途;②道路的空间利用率不高;③道路的绿化带缺乏实用性,偏重形式。针对这些缺点勇于自我否定,决定修改现有的规划方案,将景观大道的功能确认为休闲和生活性的交通功能,确保满足通行要求。进行调整之后,市民拥有了近九万平方米的开阔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

4.3勇于创新的精神

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在发展进步,当然,旧的规划设计以及理论规范都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要求,要在旧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取长补短,既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要保留有价值的经验。规划设计人员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使规划工作适应发展的需求,符合实际,这是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关键所在。

4.4加强规划设计的研究

首先对目前的发展局势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中外结合,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规划管理理念,结合国内的经验,双管齐下,取长补短,制定出最具可操作的规划思路;②结合规划城市的实际发展方向,符合当地的政策与重要纲领;③规划工作要客观实际,提高理论水平还要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4.5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规划工作必须要以先进的理论知识为基础。①狭义来说,规划工作当中的理论理念与经验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出现新的变化,要求设计人员及时的做更新;②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需要规划者对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要广泛的汲取先进的知识,充实自我;③在借鉴与学习的时候,试着加入自己的创新,不要完全照搬,要善于思考,灵活多变的运用固有的知识理论体系。

5总结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自然学科,必须遵循求真务实,客观理性,自我批判的人文精神,不断创新,随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规划设计者要学会审时度势,客观务实,敢于自我否定,为实际的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康.有关城市规划科学实施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35期

化学学科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科技大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精神,努力开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新局面的一次重要会议。我首先代表省政府向获奖的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广大的计划生育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对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国家人口计生委给予高度重视,江帆副主任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精神、做好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之后,省委、省政府及国家人口计生委相继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和全国人口计生科技大会,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分别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这三个重要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确保人口安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全省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在国家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批计划生育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奖。2004年完成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平抑第四次人口高峰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服务机构得到巩固和加强。省计生科研所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为稳定全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省份和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服务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以提高。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省先于全国7年实现低生育水平、连续15年保持低生育水平、30多年累计少出生5000多万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功不可没。目前,我们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应对人口老龄化,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要在提高现有避孕药具质量的同时,对带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形成种类齐全、方法多样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系列,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殖群众的健康水平服务。

总之,坚持自主创新,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殖健康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省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相适应,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快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发展步伐

实现“*”人口计生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人口健康、保障人口安全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加快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工作水平,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科技问题。一是围绕*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人口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人口安全动态监测评估体系以及人口安全预报预警制度。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群,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专家主导、课题运作”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二是围绕《*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重点开展生殖、发育与衰老生物学研究,加强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研究”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三是积极推广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和生殖保健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继续完善以省计生科研所为龙头、以市指导中心为纽带、以县服务站为骨干、以乡镇服务站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计生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龙头作用,加强省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人才、仪器、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市级指导中心建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中心,使之成为区域性的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中心。要根据国家和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要求,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要逐步建立起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要积极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人员参加科技合作计划,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管理监督,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考核办法,把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纳入科技考核内容。

(三)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服务机构稳定。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阵地,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石。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各级要坚决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的指示精神,确保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稳定,不得随意撤并。要积极协调,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网络优势,确保育龄群众得到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计生委的有关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快实现“职能法制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信息化、人员职业化”的目标。

(四)继续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计划,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目标,继续实施以“三大工程”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一是要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根据育龄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不断开发、引进和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方便的新型避孕药具和技术,帮助育龄群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避孕节育方法。二是要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学习推广周村区等地的经验,开展包括婚前检查在内的优生优育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基础,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加大优生遗传检测工作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各地要逐步向符合生育政策准备怀孕或已孕3个月内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优生四项病毒检测服务,努力实现到*年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6‰以下的目标。三是要大力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结合查环查孕为育龄群众查治常见妇科病,提高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到人口计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科技知识,不断增强科技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规律,善于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科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认真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事部门要优先解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人口计生科技工作的特点,为计划生育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卫生部门要把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农村卫生区域规划,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申请《医师执业许可证》注册要继续认真办理,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卫生工作中去;科技部门要把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成果评审和表彰奖励。

(二)加大对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着眼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把计划生育科技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要逐步提高计划生育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使计划生育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在确保服务机构人员工资足额到位的前提下,为服务机构提供必需的科研经费、事业发展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政府投入保运转,自我创收促发展”的原则,在做好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的前提下,依法拓宽服务领域,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开展服务,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化学学科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Urban Planning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a famous brand speci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its consistent focus on the pragmatic ideas, 50 years of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regio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a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system of subtropical region. Through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 bilingual and English-teaching edu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will probably get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关键词: 城市规划;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characteristic specialty;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31-03

0引言

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

这一传统也在城市规划专业其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及传播中心。

1建设目标

本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继承五十多年的办学经验,立足岭南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亚热带地区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的设计能力、扎实的规划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1.1 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工程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的创新型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需求,适应发展变化形势的本科人才,是目前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改革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本专业近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未来几年内,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将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专业。在“加厚”传统工科院校城市规划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实现更全面工程能力的培养,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同时,加强人文地理类课程和城市规划技术体系的建设,强化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并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城市规划社会调查。

1.2 依托学院下属的设计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力度,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实战的弊端和实际困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紧密。目前建筑学院拥有乙级城市规划和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以及国内本学科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在生产和科研方面强有力地支持和反哺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好的承载。今后本专业建设的重点是确保高年级专业课面向实际基地和现实要求,毕业设计则在真实课题环境的支持下开展,使学生有机会在项目现场开展全面的调研、了解一线的各种问题,以对待“真题”的态度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鼓励开展不局限于现实约束、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和对策思考。

1.3 依托国内外的共建单位,进一步开拓国际化教学交流,强化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国外理论对中国问题的解释既有一定的建设性,也有很明显的不适用性,因此,如何保证国际化交流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加强双语课程和全英语教学的建设,重点结合引入国际城市规划理论的教学内容开展,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地开展国际联合教学,重点结合国内外可比较议题和中国热点问题开展,学生有机会参加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外籍教师授课等环节,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总体来说,合理的培养体系,创新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我们今后具体的建设目标。本专业将以悠久的学科历史、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不断发展的高水平教育模式,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在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国家名牌专业。

2建设方案

2.1 发扬传统优势和亚热带地域特色长期以来,本专业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这一传统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显著的传统优势。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各课程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设计及传播中心。

依托学院设有目前国内建筑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总目标是研究亚热带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亚热带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和亚热带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其下辖建筑设计科学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子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子实验室,GIS技术子实验室,将围绕资源紧缺条件下城镇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研究亚热带地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它们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全面的平台支持。

2.2 创新办学机制,构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平台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优势,将部级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机地整合起来,建设实体型、一体化的产、学、研教学平台,保证学术思想和办学资源持续不断地向教学输送,保证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相关教学内容,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本专业与校外多个规模较大的设计院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每年为参加五年级上学期21周业务实习的学生提供50多个设计院供自由选择。近10多年来,本专业五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还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部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设计师参与全程指导。

另一方面,本专业教师都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部分教师还承担了高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设计课教学中,老师们将具体的设计实践经验融化在本科教学,设计课程题目的选择在不同时段均考虑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与新问题,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高年级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到教师工作室的实际工程设计研究中。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不同专业的高资历研究人员结合课程需要也会参与到设计系列课程的讲授、讨论和评图等日常教学环节。

2.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体系采取基础和精专两段式的“3+2”复合型结构,即1-3年级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同步基础教学和4-5年级的城市规划精专拓展模式,以保证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并重培养的要求。

2008年,担任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部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建筑类目前唯一一个部级教学团队),为基础段教学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精专阶段的教学改革措施是突出规划设计主干课的主线和重点课程建设的整合作用,协调相关课程,保障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规划设计能力。目前精专阶段已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和校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将进一步强化三年级下学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四年级的《城市规划设计》教学到五年级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衔接,提高理论讲授与实题设计的互动效果。

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根据城市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巩固传统工科院校对形态规划设计能力培养的同时,延伸人文地理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等)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计划中,适应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通过增强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力度,整合“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人文地理类理论课。同时组织主讲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材;理论与实践融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相一致,使教材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读性。

2.4 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依托“产学研”优势,加强建筑技术和岭南地域性方面的教学,突出本专业的特色。

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多开“创新实践课程”,以专题、参与竞赛、联合设计、自主选题等形式开设各类实践课程,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主干课的综合教学改革推行,一方面结合国际交流和大学生专业竞赛,真正为学生建立丰富的创新实践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结合“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按“工程型”、“研究型”和“国际化”三个目标培养学生。具体思路如下:

工程型: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强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研究型: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并具有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配备“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规划学科专门人才,加强全英语教学和双语课程的建设,培养对象将有机会优先参加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名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优先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2.5 强调学科交叉,充实师资队伍建筑学院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学专业均设有硕士点。华南理工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兼有工、理、经、管、文等学科的综合交叉优势,使本科生课程的开设将得到相关学科的支持,促进知识结构的学科交叉。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部分涉及城市规划作为公共行政内容的课程与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部分涉及城市交通内容的课程与本校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

目前城市规划系在编教师共有33名(含景观),其中约50%来源于本校毕业生,其余来源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其它国内院校,教师来源广泛。年龄结构方面,约60%的教师为40岁以下。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9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通过专门引进和深化培训,继续完善学缘学历结构,未来几年的重点是引进拥有国外名校学历的新教师,以进一步开展专业提升和国际化水平,同时适当考虑国内优秀城市规划院校的毕业生,以保证规划设计课程良好的师生比,逐步形成整体更加优化的良好局面。

2.6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教育为适应全球化发展大势,城市规划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不断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多方面、多渠道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和领域。

一方面,建筑学院接受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评估制度,用国际认可、通用的专业评估制度来评价衡量本科专业办学水平,使本科办学体系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其中城市规划专业将继续引进相关的师资力量(包括外教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完善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体系;将继续拓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已与意大利费拉拉大学、ILAUD国际实验室建立常规性合作)和进行本科生双学位培养(已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签订合同)。

另一方面,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还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本专业领域间的友好往来与经验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包括经常邀请外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友好互访;与国外院校共同开设《联合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前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家,与各国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一起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研讨课题,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其将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最新信息融会贯通,发展创新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出色和全面的人才。

2.7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手段针对国内目前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案例分析不足的现状,在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社会调研、城市调研、及个体案例调研。实践方法和技能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保证教学活动中合理师生比、实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帮带辅导,增加了案例的剖析,从实践操作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提升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并启发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一库二系统”的建设,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有力地支撑了案例式、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并为校内外提供了广泛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了整体教育水平。“一库二系统”指设计教学资源库、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课件摄录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主要收录了有关设计课程教学的几乎全部资源,包括课程相关教学文件、课程辅教学文件,资源覆盖了文字、图片、多媒体、网络等方面,资源量大,覆盖面广,共包括图片资源94500张、模型动画及教学过程录像29部、43门课的教学课件,曾获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专业资源库建设优秀项目二等奖。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中,师生可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观看设计课作业电子图档,给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易用的学习途径。未来三年建设期间会结合使用情况对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和摄录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更好地协助教学。

2.8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有效的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城市规划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如设计课成绩评定管理办法,学生作业档案保存管理办法,教学文件归档、学籍管理、教学文件、文献资料管理等,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方面,本专业实行新教师、新课试讲制度,由学术委员会把关。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梯队,按“大师+设计课主持+青年教师”的模式进行教学强化训练,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需提高他们的实践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每年申报教学和科研课题,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设计作业图纸归档方面,所有学生正图作业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较好作业原图存档,图文资料有系资料室负责归档保存,电子文档归入资源库保存。本专业专门建立了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设计教学资源库管理。

课程管理方面,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必须经学院和系负责人讨论审核。局部需要调整时,需经学院讨论,报学校教务部门批准并备案。必须按照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编写教学日历、制作课件;必须提交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日历、试题、试卷分析、成绩、设计说明书等。每学期需要调课、停课、代课的教师必须履行手续,严格控制教师因出差次数多而影响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制定质量评审标准,并通过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专业领导听课、毕业生质量反馈、全国专业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员检查制度等,多渠道监督,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城市规划人才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培养质量高。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全国优秀级评估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实践环节、精品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未来几年的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将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成为培养符合国家和地域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Z].2001.

化学学科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愿我们如花绽放,不负韶华,学员们,加油!(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96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