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设置悬念,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善思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状况,尽量多的开展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比如,一天自学一首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热点播报,一人说,大家听、大家评,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分小组开展一些专项语文活动课,比如语文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说广告、节目主持、小辩论……活动应设计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通过这些富有吸引力的课内外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这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也是确保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学法指导应符合“理解――迁移――运用”的认知规律,做到“范例引路,理解学法――尝试自学,练习迁移――触类旁通、活用学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熟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有整体的方法,如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领悟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等;也有部分的方法,如体会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读懂读透一段话的方法、概况语段。

内容的方法等。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法指导中不应贪多求全,而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做到一课一得、一法多练,使学生学有所得。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是否面面俱到、毫无闪失,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初中散文的教学,名家名篇散落在各册课本中,行文奔放不羁,语言优美隽永,学生初学时往往看而不懂、学而不透。此时,教师不妨讲讲散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明确散文阅读写作的常用方法,如写景散文偏重于抒情,可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去感悟;状物散文多借物喻人,可教学生寻找物与人的相似点,感悟人的精神品质;说理散文可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细细品味……授之以法,引之以路,方可使学生学之有味,操之有道,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三、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学习

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过程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促使学生终身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把中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慢慢培养其习惯,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也要相应降低台阶,为各种类型的学生设下不同的知识平台和目标要求,这样人人皆可跃一跃摘下树上的“苹果”,努力一把都可以攀上去,使学生对自主学习充满信心。一段慢而不快、稳而不急的自主训练后,应使学困生也逐渐养成各种自主学习的习惯。一个良好习惯形成后,再实现下一个目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每一个阶段都在考验学生的自主意志,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另外,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不良的习惯滋生。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5-01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通过对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惜地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当然,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出错,但这种错误可以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更正,这种发现和更正会留给学生永久的烙印,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蹈覆辙。

例如,在我的语文课上,几年前,自己几乎是独占整个课堂,满堂课都给学生作细致入微的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今,我在上课时把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学,上新课时,我不再急于精讲细说课文的内容,而是先就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作适当的点拨。虽然起初的反映并不良好,可过不了几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轻松了,学生学好了。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三、寻求让学生独到的发现个性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学阶段也应该是学生问题丛生的阶段,教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困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同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处美景,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所到之处,都留下自己的脚印,所看之景,都投入自己的心灵。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以《荷花淀》为例:可以把描写老头子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标画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评点。这样,当课堂上大家交流意见时,同学们也就容易锁定目标,集中注意力,心领神会。教师还要注意利用自学反思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展示,对问题给予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肯定和鼓舞。

四、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陈腐模式,导致教师整天忙于备、教、批、辅,费时费力,效果难料;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能力欠佳。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新课程实施彻底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凸现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大特点,使“学会学习”成为通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得以实现的目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立足课堂,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自发地按自己的计划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它是由多种心理参与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以主动性、独立性为核心。其能力结构一般包括主动阅读能力、独立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有学习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最经济地、最快捷地获得这种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场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研究过程,激发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开发,促进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在借鉴他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模式解读:

1.定向自读

“定向自读”的“定向”就是目标的设置定位,“教学目标是所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便有一个预期达到的效果,师生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教学因此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因此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有时可将目标问题化,即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既防止了目标的空洞和抽象,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处于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动态过程中。

2.质疑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质疑讨论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这主要由学生的基础、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这就是要求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当然,质疑讨论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完成。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同桌、同伴、班集体或向老师进行多向交流,启迪思维。此刻,学生们相互竞争,发现问题,交流信息,思维相互共振,对知识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内摄效应,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觉得处理好该环节是极其关键的,重在学生质疑讨论,贵在教师的调控导引,教师在这里切忌越俎代庖,生怕学生学不会而过多地以讲代学,这就违背了研究的初衷,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关键要发挥“点拨”教学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反馈迁移

在初步肯定学生达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评价开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以增强知识的生成力。然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原则,并通过训练,即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运用延伸,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然后再次通过师生交流而获得反馈信息,使目标内化。这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教学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范式(此范式可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相应的变式):

在操作这一范式或变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挖掘潜能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品尝成功的乐趣,逐步克服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将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使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能力得以提高。

研究以学生自觉性、感悟性学语文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用自学指导代替“满堂灌”,变传授知识为学法指导,由此逐步形成学生会读、会写、会评、会思的“学会学习”的目标。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设想通过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培养学习能力。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讲座的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而定,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用实例说明问题。讲座的好处是能比较系统、集中地解决一些学法问题。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作示范,让学生具体了解这种方法及其运用,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独立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指向明确,便于掌握,

(3)归纳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某种学法,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后,师生共同归纳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具体运用这种学法。这样由实践到

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符合认知规律,学生会倍感亲切。

(4)引导式。教师只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或适当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自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是否能“引导”

得法则是关键。

(5)综合式。即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演绎式”与“归纳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法指导。运用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6)连带式。有些学法之间有联系,在教新的学法之前或之中,或之后,连带温习一下已学过的学法,以便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的学法,完成学习任务。如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听与说的方法、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其间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学法指导,达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目的。

(7)诊治式。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用科学方法加以矫正。例如,学生学习语文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除了讲有关预习的重要性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讲授预习的方法,并且利用早自习或上课的时间,要求学生按有关方法预习课文。当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再把预习放到课外。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收效明显。

(8)交流式。可就某个专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9)征答式。学生在学习心理、方法上往往存在疑虑、困惑,教师可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10)活动式。开设语文活动课,把有关学法贯穿于活动过程之中,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高品位的思维品质

研究自学指导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内在实质,就在于学会思考。思考的质量就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个方面。

(1)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在一般人们思维层次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以探求问题的本质,求得对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2)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在学生顺向思维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以求得对问题的及时、周全的解决。

(3)思维的独创性。就是让学生独自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另辟蹊径,具有实践及理论的创新性。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求真、求实品质,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日常工作学习,都需要有质疑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只有在质疑精神的感召下,学生才会产生探究事物真相的动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比较强烈,为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初,教师要注意设疑,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最后母亲遵从小孩子的意见,不走大路而走小路?”,学生的讨论从老人的忍让品质,上升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使问题在讨论探究中更接近于文本意旨。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在讨论中结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日常关爱的点点滴滴,现身说法,进而更深切地理解了老人对孩子无私的爱。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问题,例如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作者说,他背上与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意旨就是歌颂母爱这么简单吗?爱应该是双向的,孩子对长辈的爱感到特别温暖,作为晚辈,应该如何知恩、感恩、报恩?”等,学生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逐渐进入了课文的情感世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个中心,真正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把课堂学习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特别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提问模式,开展学生相互之间的提问、交流与探究活动。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可以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藤野先生认真教学,关心自己的学生,批改学生作业,这本是教师份内的事情,为什么受到了鲁迅先生如此的怀念与尊重?”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关心,虽然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但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大背景下,他毅然抛弃了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传播,这是怎样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怀啊。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才会有更多机会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实现与文本的更深层次对话。

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学生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例子,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不和传统教学一样,出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与学生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同学们我们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有的学生说要整体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查询理解词义或者通过课文语境进行理解;有的学生说,以前我们学过有关母亲的很多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想了解一下作者笔下的母亲与其它文章中的母亲有何不同;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母亲这一人物的,写了哪些事件,各体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与性格特征。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目标要求,接下来,学生根据自主拟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阅读,完成各项任务。其实,教师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目标的过程,无形中渗透了学习课文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加强学法渗透。例如根据散文的特点确定散文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论说文时,让学生根据论说文的特点,找出论点、论据、论证,在掌握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在学习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掌握阅读方法,进而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9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