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问题 建议

高校是传播新知识、传播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科研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部门,承担了对高校科研任务进行规划、组织、落实的责任,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在目前科技经济日趋加强的时代,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将日渐增大,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是作为科研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1.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与此同时,各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实施措施等方面也进行了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还存在了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的成效。

1.1 科研管理意识相对落后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在指令性的计划中进行的,各项科研工作主要来自国家、省市政府,在这种前提下,科研管理人员不自觉地形成了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整个工作处于被动地机械性管理和服务中,由于工作的机械刻板、枯燥乏味,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服务意识。久而久之,科研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管理工作仅仅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上级指派任务,大大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科研竞争与奖励机制不完善

学校的科研竞争与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很多科研人员把科学研究与学校的奖励制度予以挂钩,并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对待,学校对项目有奖励了,则申报项目,没有了,则不申报;学校对SCI论文有奖励,那只写SCI论文,其它没有奖励的一概不管。在利益奖励面前,有些则为了急功近利,学术造假。有些如果对奖励制度不予认可,缺乏积极性,则仅仅把科学研究作为一个升职称的手段,没有把科学研究工作同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一旦职称搞定,科研工作也宣告结束。

1.3重视课题申报、忽视研究成果产出

立项课题的档次和数量通常被视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科研能力、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以课题的立项数和获取资助的经费数来衡量科研人员能力的高低,与此同时学校也以此来评价科研管理部门的绩效。科学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缺少高水平的重大科技项目,结果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仍然有很多科研人员、科研管理工作者把科研成果仅仅只局限于发表几篇论文,对于除此之外的学术成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产权的流失。

1.4下设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稳定

高校往往都有下设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不是专职从事科研管理,他们都有自己的业务,科研管理仅仅是临时性的,对他们而言,科研管理仅仅是上传下达,简单汇总,运送材料,这些人员流动快,每个人做的时间都不长,很难真正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严重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也大大制约了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

2.促进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2.1 强化服务观念,树立敬业精神,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服务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也是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摒弃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上级的各种管理规范能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对每次下达任务要充分吃透,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首先,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平时要积极主动第去了解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及科研领域,从而正确把握学校的整体科研发展水平,其次,积极主动去了解和分析国内及国际上研究项目的有关科技动态,从而科学分析学校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价值,最后,积极主动地扩宽课题来源渠道,以便取得横向、纵向多渠道多来源的资金资助[2]。只有主动的积极管理,管理工作才会有目标、有活力、有成效。

2.2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

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人员公平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制度保障。管理的前提是要有制度的保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照制度按章办事,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公平性。在新形势下,科研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则科研管理制度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就如我校,过去由于主要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主,SCI论文较少甚至没有,为了激励科研人员,我校制定了SCI论文奖励制度,这在初期确实真正起到了激励科研人员的作用。然而,目前随着高水平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我校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影响因子级别也逐渐增大。这就需要科研管理制度中有关奖励方面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到了一定时候,大部分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已不再是奖励,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做科研,那科研奖励的制度也可以予以取消。

2.3 重视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立项获取经费固然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成果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正确引导科研人员,杜绝“重立项,轻成果;重理论,轻应用;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平时要反复向科研人员灌输科学研究既要在基础性前沿理论研究中保证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要解决科研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到推广应用的科研工作中。

2.4 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加强和稳定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科研管理是一项服务管理工作,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有一支稳定的、素质和能力都相对较高的科研管理队伍是关键。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环境,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其次高校也要建立一套促进科研管理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促使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向着稳定、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Innovation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NationaldelaRecher—che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Office0fTechnology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然而,高校目前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方面,除少数的重点高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机构外,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缺乏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高校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尽快制订、完善与国家或地区知识产权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建立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善于利用专利信息,专利意识比较淡薄,通常对立项研究课题很少从专利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高度上来选题。这样必然造成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现象,有的甚至还会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教师、科研人员从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的开始,就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为目标,做好专利文献的检索、查新和预测研究,借助专利信息对待立项研究课题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摸清国内外,前人和他人所做过的探索和进度以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这样,通过所选课题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分析,决定其是否有进行研究的可能与必要。这种选题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不仅能使教师、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初期就对待立项课题的研究思路、难点和解决的途径等做到心中有数,还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高起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或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项目后要向学校科研主管部门报告审批,科研选题立项审批机构要对科研课题把关,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智慧成果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能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又能节约研究经费,还能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健全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

科研课题按计划或合同完成研究内容以后,就进入了科技成果的管理范畴。为保护高校合法权益,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应规定课题组人员在完成科研项目后,对其研究成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主管部门了解掌握成果情况。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同时又有市场需求,或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的创新理论或研究成果,应要求和鼓励课题组先申请知识产权,后进行成果鉴定和。

对未申请专利保护的科技成果,制度应规定将其纳入技术秘密的保护范畴,按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和科技保密条例进行管理。制度应规定完成职务科研成果后,课题组必须将全部技术资料及时归档,并制定整理归档的程序和考核办法、责任机构以及违反制度的责任。

完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的保密法规,按照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保密机构,统管全校的保密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对技术秘密的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机构进行规定,规定科技成果参加国内外展览,或以其他形式公开之前的保密审查制度;确定学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保密责任。确保做到分口把关、各负其责,并使其保密责任真正落实到科研课题组、研究室和实验室以及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个人身上,全校上下形成一个技术保密的网络。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严格科技合作监察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高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除了要为社会提供教育和研究服务外,还承担着“创造和转移适合于新型工业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第三种任务。对高校的专利、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在进行权利转让许可贸易时,或者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八股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各种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时,应有制度明确学校的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上述科技活动的监察和管理,了解、掌握从谈判、签约到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对于一些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制度还应规定,高校除了安排专业人员,主管领导参与外,科技主管部门要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员参加。改变目前合作洽谈、签约、履行合同由专业人员一手操作的做法,确保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实行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大学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校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分流、成果转化、迈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的步伐,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大量涌现,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无形资产的价值、成熟度以及市场前景如何,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评估。知识产权评估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确很有必要。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清晰、准确地界定和评估,是防止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知识产权发生转移时,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科学公正地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确保学校权益不受损失,可以改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对知识产权随意作价的现象。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申请与放弃的审查审批制度,对高校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放弃均应履行审查审批程序,对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使高校的合法权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制度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落实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奖比较重视,教师、科技人员的晋级、升职乃至津贴主要以论文、奖项为主要依据,而知识产权成果(如专利、软件等)所占比重较小,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高校内部实行的科研课题与经费分配制度、奖惩考核制度大多着眼于当前,缺少长其目鼓励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转让的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高校应在群体目标考核和教师、科技人员职称的晋升、考核、岗位聘任等方面,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将专利列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把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创造的经

济效益与职称晋升挂钩。制订积极的激励政策,对专利申请、授权的发明人给予奖励。对转移成功的技术成果,学校给予发明人报酬等。加大对发明人的激励力度,体现“谁发明,谁受益”的激励原则,区分奖励和报酬的不同目的,确保激励政策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可操作性。使激励制度成为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快,而人是技术最有效的活载体,人才流动就可能引起技术的流失。高校作为各类人才的“聚宝盆”,因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流失,更是触目惊心。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将在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在离校后再申请专利而占为已有;也有将职务发明创造以个人名义对外转让技术以及将计算机软件作为非职务作品进行登记甚至出售等现象。人才流动造成技术随人走,成果向外流。造成智力成果流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的管理机构,但大多都是按行政权力划分的条块来管理的模式,部门间各行其是,相互脱节。教师、科技人员由人事处管,科研成果由科技处管,本科生、研究生的成果分别由学生处、研究生处管等。高校管人事的不管成果,管成果的不管人事等。这种内部科技管理权力结构上的行政权力模式,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区和漏洞,形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黑洞暗道”。而高校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分配也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渠道之一”。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大,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培养了不少科技人才。同时,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实施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管理的成效。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落后,对科研和科研管理认识存在问题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重管理、轻服务,认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一个行政部门,它的管理任务就是按程序办事,发表格、盖公章、送报告就了事;重制约、轻激励,认为科研管理工作就是按规章办事,忽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层面的因素;重结果、轻过程,把科研管理工作看成是由几个静态环节组成的,抓好立项、结项工作就行了;重开发、轻转化,大部分普通高校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争取项目,但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和扩散,已经不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了。普通高校科研资源分散,加上片面追求小而全,导致普通高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投资效益不高;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设备利用率也不高,尤其是如何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共享机制成为我国科研界的一个难题[1]。

2.科研管理制度不科学

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在选拔人才时存在问题,有论资排辈的倾向。选拔科研人才主要注重资历、职称、知名度;项目申报时,年青人往往因为职称、知名度、人际关系等因素,在限额申报类校内评审中不及年长且有资力的博导、教授的实力,从而失去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2]。不少高校的领导者们总是习惯地把眼光盯在引进外校“高学历”与“高职称”上,却严重地忽视了自身内部现有人才潜力的挖掘及其能量的释放等关键问题上。不少新近合并的院校特别是转制地方管理的院校,一边花费巨资引进人才,为上学位点、为通过国家教育部进行的水平随机性评估或为学校更名升格,不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击引进数量过大的教师,见博士就引进,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这造成本校教师心理不平衡,人才悄悄地大量外流,引起了人才队伍动荡,形成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现象;甚至出现紧缺的人才外引不进,自身的高层次人才内留不住,人才总量与实际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

3.科研管理者的评价和科研评价考核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职称评聘制度、科研工作量考核、科研奖励机制等往往只认第一负责人或第一作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缺乏团队意识。虽然普通高校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但普通高校的这种评价机制、人事管理制度以及科研资源分配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人员松散孤立,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研究方向纷繁杂乱,制约了科研项目的增大增强,使得大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研攻关受限,很难真正实现科研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很难产生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4.科研课题的总结验收不规范

普通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对课题的检查验收的思维模式和做法陈旧,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不良现象;课题验收方式单一、划一,没有根据各领域课题的具体情况确定验收方式;验收工作者工作不严肃、不科学,无总结验收工作方案和考核标准,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在检验评估方法上,没有采用客观科学评估方法进行检查验收,还存在主要依靠领导带队检查等行政手段;在检查验收导向上,主要检查科研工作量而忽视实现实效验收结果看,除国家、军队重大课题外,中小型课题多为书面材料汇报,缺乏实地验收和系统的评估标准,因而完成课题结果的真实性缺乏准确地考证。

5.科研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是各项政策、信息、计划的传播者和执行者,也是普通高校科研计划的制订者和各项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因此,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熟悉各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也要对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有一定认识。所以,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一定要掌握当今科研发展趋势,特别是普通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趋势。作为科研管理者,不仅日常要多学习相关工作的管理知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对信息的处理要求快捷、准确、及时;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最好能够亲身融入到科研队伍之中,结合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我国许多普通高校现有的科研管理队伍管理能力、执政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比如,领导班子事事抓,各级责权不明确;班子成员肩上担子多、兼职多;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求稳避仕途风险;对学校科研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政策导向不够;项目申报把关不严,执行过程不闻不问;院系管理薄弱等。有些还错误地认为科研管理是简单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对普通高校科研特点认识不足,在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上缺乏质量观念。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科研管理队伍数量不够,特别是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数量太少。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是整个科研管理活动的纽带,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校、系、各科研课题组及参加课题的每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把学校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但现在,除了少数普通高校里配备有少量专职人员外,各系主管领导大都是兼职的,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用于管理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加之政策上的某些因素,他们不可能也不大愿意在科研管理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科研管理系统力量就显得不足,从而导致了科研管理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1.强化服务观念,树立敬业精神,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服务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也是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摒弃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上级的各种管理规范能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对每次下达任务要充分吃透,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首先,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平时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及科研领域,从而正确把握学校的整体科研发展水平。其次,积极主动去了解和分析国内及国际上研究项目的有关科技动态,从而科学分析学校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价值。最后,积极主动地扩宽课题来源渠道,以便取得横向、纵向多渠道、多来源的资金资助。只有主动地积极管理,管理工作才会有目标、有活力、有成效。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加大科研成果的转移与孵化,加大对行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大对自身科技服务品牌的持续塑造,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共赢[3]。要坚持以科研目标为导向,突出教师的科研需求,营造诚信宽松的科研氛围,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发挥重要作用。

2.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

大部分高校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但主要集中于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上。科研工作投入大,过程缺少有效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为科研所付出的劳动难以计入工作量。尤其是一些科研项目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创新性,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研究风险较大,研究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这种现状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得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受到抑制,科研项目实施质量下降。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研究者的内在动力,显著提高研究成果的完成率、课题立项产出率等。高等院校要本着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根本原则,结合本校实际,从目标激励、管理激励、协作激励、竞争激励、团队激励等方面设置全面的激励措施,适当加大奖励力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分子的职业特点、文化心理,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奖励,不仅重视物质奖励,更要注重精神奖励。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人员公平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制度保障[4]。管理的前提是要有制度的保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照制度按章办事,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公平性。在新形势下,科研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则科研管理制度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就如南京工业大学,过去由于主要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主,SCI论文较少甚至没有,为了激励科研人员,该校制定了SCI论文奖励制度,这在初期确实真正起到了激励科研人员的作用。然而,目前随着高水平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影响因子级别也逐渐增大。这就需要科研管理制度中有关奖励方面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到了一定时候,大部分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已不再是奖励,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做科研,科研奖励的制度也可以予以取消。

3.重视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立项获取经费固然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成果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正确引导科研人员,杜绝“重立项,轻成果;重理论,轻应用;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平时要反复向科研人员灌输科学研究,既要在基础性前沿理论研究中保证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要解决科研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其次,学校也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到推广应用的科研工作中[5]。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档案 管理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的关键环节之一。怎样保管好科研成果,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的功效,是摆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前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以往“粗放”式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做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些探索:

1、科研档案的作用及意义

(1)科研档案是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简称科研档案)是指在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多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开展医学科研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医学医学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科研档案了解过去和同期国内外同行对某方向的研究情况,从而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科研档案是医院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2)科研档案是提高科研质量的重要保证。任何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研究成果的积累;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都必须有完整的科研档案为依据。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是当今综合性大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自身要及时掌握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前沿动向,还要不断更新思路,通过利用科研档案,将科研中取得的新技术、新经验完整记录下来,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3)科研档案是检验医学科研工作质量、评价医学科研成果、考核科研人员、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一所医院科研工作开展得如何,从科研经费、人员投入、科研成果的产出等各方面予以体现,而这些均可从科研档案中找到依据,从而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科研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科研档案对于医学科技创新作用巨大,但现实是往往很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科研人员对其实际效能认识不足。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归档单位,往往收到什么材料就归什么材料,只相当于扮演了一个“二传手”。科研人员许多重要材料未能及时归档,造成科研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

2.2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

随着医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老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一些老的管理制度可能连续多年未经修改,致使科研材料的整理不规范,给科研档案材料的整理带来一定麻烦。

2.3 科研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很多科研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开放科研档案目录,仍采用手工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从而造成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查询困难,长期被压制在档案室内,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3、解决对策

3.1 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做好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切实转变重研究、轻管理的思想,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全院上下都了解管理科研档案的意义和重要性,增进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使科研人员从项目研究开始即了解科研档案的有关要求,把档案归档作为科研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以关注。开展科研档案工作评优活动,对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科室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科室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完善制度,规范科研档案管理行为

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五章规定:“各单位都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基本原则,根据科技档案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因此,需制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医院科研档案各项规章和制度,明确课题、成果、论文等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等制度,出台科研档案管理奖惩制度等,明确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在科研档案完成中的职责。

3.3 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员,是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中坚力量。一名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与管理知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

以上就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