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意思(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陇首”意象;南朝边塞诗;文学想象;意象塑构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196?05

“陇首”由早期的地理方位,后形成文学意象而进入诗歌主题,除了汉代以来文人创作的推动外,《陇头曲》由民歌系统进入横吹曲系统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南朝诗人虽然多数没有到过陇首一带,但诗歌中常出现“陇首”意象,除了边塞诗外,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中,也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出于南朝诗人对北方地名的想象性构建,以及历史典故的习用。这种作法虽然受到当时如颜之推等人的反对,但从文学的虚构性,以及以情感表达为主的角度看,是一种进步而非落后。学界已对“陇首”意象的文学意蕴进行了系统研究[1](140?143),本文拟从其生成及塑构方面进行讨论。

一、“陇首”意象的文学生成及其悲凉特质

陇首即陇山,又称陇头、陇坻、陇阪,因其地理位置较特殊,西临羌胡,东临长安,处于关中与西域沟通的要塞,故素有“陇右门户,关西要隘”之称。班固《西都赋》介绍关中一带地理方位称:“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2](5?6)赋中称陇首一带地势险要,且是泾水、渭水分流之地。

陇山即今甘肃东部的六盘山,山势呈南北走向,南北分别为大陇山、小陇山。大陇山即陇首山,小陇山又称陇坻,《十道山川考》载:“秦州陇城县有大陇山,亦曰陇首山。清水县小陇山,亦名陇坻,又名分水岭。”南北朝时期的诗文中,经常将两者混淆,实际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尚有一定差别。

北部陇山山顶在左右各分两条水路,自西向东南方向为泾水源头,自东向西南方向为瓦亭川,《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条:“陇水出陇山,一西流,经瓦亭南,一东南流,历瓦亭北,二水合流,为瓦亭川。”瓦亭川在天水郡汇入渭水,《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其(陇山)上有悬溜,吐于山中,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3](243)又《明史》卷42《地理志三》载:“(秦)州北。东有大陇山。又东北有瓦亭山,所谓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陇水,瓦亭川自东北流合焉。”因此,陇首山上的两条水路,被视作泾渭分流的起始段。

陇首山为关中与陇西的门户,由关中入秦州必翻越陇首山。辛氏《三秦记》载:“陇坻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日:‘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4](83)《三秦记》所记录者乃汉代情况,其交代了陇山地势之险峻,并且将汉代人翻越陇山的心理感受,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该民歌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关于陇首的歌诗作品。

民歌形成以后,汉代文人开始将陇首作为意象初步运用于诗歌之中,张衡《四思诗》:“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2](1357)将陇阪与离别之思相联系,且以“侧身西望涕沾裳”一句,丰富了民歌中“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所表现的内涵,颇具文人气息。古诗《胡笳十八拍》也将“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一句进行了丰富的扩展:“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5](202)说明此时,文人对陇头意象的运用虽然尚未形成自觉,只是在民歌《陇头歌》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文人化改造,但已经显示“陇首”作为文学意象初步形成的萌芽。

“陇首”意象得以进一步进入文学视野,乃是通过音乐的辅助。随着关中人出陇现象的频繁,以及胡乐的传入,“陇首”渐渐演变成为乐府曲目,进入到横吹曲系统当中。

汉代横吹曲的流传,据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见世,用《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覃子》《赤之阳》《望行人》十 曲。”[6](309)《陇头》是流传至魏晋的十曲之一。汉横吹曲《陇头》的歌辞,保留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曲》当中,其辞为三曲四解: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6](371)。

其中第三曲与《三秦记》所记载的民歌相符,说明此三曲为汉横吹曲无疑。但是《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中,又有《陇头流水》,《古今乐录》称:“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6](362)《陇头流水》与汉横吹曲略有不同,其歌三曲,曲四解:

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含吾一身,飘然旷野。

西上陇阪,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

手攀弱枝,足弱泥[6](368)。

两者有重合的曲辞,又有相异的部分,这种情况的产生,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陇头流水》,是在汉横吹曲《陇头》的基础上,对个别歌辞做了修改。一种是“梁鼓角横吹曲”完全沿用了汉横吹曲《陇头》的曲辞曲调。因此《古今乐录》才说“乐府有此歌曲,解多于此”[6](368)。是汉乐府旧有此曲之意。正因为“梁鼓角横吹曲”沿用了“汉横吹曲”,因此《陇头》才与《陇头流水》同时列入“梁鼓角横吹曲”当中。

另外,《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东人西役,升此而顾,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泉水,流离西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山也。”[3](243)此又是一种版本的《陇头歌》,仅有部分歌辞与上引不同。大约汉横吹曲《陇头》的四言歌辞,有多解流传于世。这也符合《古今乐录》所说的“解多于此”的说法。

作为乐府的《陇头》能够从汉代一直传唱到梁代,直到陈智匠《古今乐录》仍有记录,说明该曲辞曲调具有强烈的感动人心之处。其实,无论是汉横吹曲《陇头》,还是“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都是以淋漓表达离别之哀伤为主要情调的,其情感特质以悲凉为主。

这一特征的形成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从地理方位上看,陇山处于关中与西域的屏障,其东部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都城俨然,其西部多荒凉大漠,人烟稀少。由东向西的行程,恰有被流放之意。其二,陇山往西为西戎、羌胡活动范围,“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出关多与征战镇戍之事相关,所谓“陇西四战地,羽檄岁时闻”,战争意味着时刻被死亡、离别等未知的恐惧萦绕。其三,陇山上的陇水,四面流注,一则喻人的东西流离,一则其流水之声恰如人分别时之哭泣,触景生情,不免生发悲凉心境。

陇首意象悲凉情调的形成,还与横吹曲的音乐演奏特点相关。作为横吹曲目,《陇头》曲的演奏乐器主要以羌笛和胡笳为主。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李善注曰:“李陵书曰:胡笳互动。沈约《宋书》有《胡汉旧筝笛录》,有曲不记所出。《长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2](1014)因为羌笛、胡笳皆出于陇西,因此羌笛、胡笳等乐器经常“陇首”意象同时出现。如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庾信《经陈思王墓诗》:“陇水哀葭曲,渔阳惨鼓声。”张正见《度关山》:“寒陇胡笳沁,空林汉鼓鸣。”

羌笛的音乐特色,以悲为主。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胡关氛雾侵,羌笛吐清音。韵切山阳曲,声悲陇上吟。”清音的特点是清长悠远,有悲凉之气。羌笛的另一种变形乐器――“篪”,也可演奏出“陇首”的悲凉声调。《洛阳伽蓝记》载:河间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7](179)篪是一种以竹制成的有孔乐器,其形制与笛类似。从这条材料中可以看出,“陇头吟”与“陇上声”并非是一个固定曲目,而是一种以悲凉为主要特点的曲调,这种曲调的最佳效果是以笛和笳演奏为主。

实际上,形成“陇首”悲凉意象的原因,正是“陇首”意象所表达离别、征戍、从军的主题。南朝人的边塞诗,在发挥“陇首”意象的这些主题之外,还生发出了多方面的意义,丰富了“陇首”意象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文学意象由生成,到被文人发挥改造,乃至重新塑构成为文学创作经典范例的独特现象。

二、南朝诗歌对“陇首”意象的塑构

南朝诗歌中的“陇首”意象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因为“陇首”一带的地理位置与边塞的关系密切。但是由于“陇首”意象内涵的丰富性,许多赠别诗、征戍诗、从军诗乃至闺怨诗中,也多喜欢运用“陇首”意象。

南朝的乐府系统中,一直存在汉横吹曲《陇头歌》,所以,文人的拟乐府创作中,以“陇头”“陇水”为题的为数不少。其中尤以梁、陈两代居多,有如下数人拟作:萧绎《陇头水》1首;刘孝威《陇头水》1首;萧子晖《陇头水》1首;顾野王《陇头水》1首;谢燮《陇头水》1首;车《陇头水》1首;江总《陇头水》2首;张正见《陇头水》2首;陈叔宝《陇头》1首、《陇头水》2首;徐陵《陇头水》2首。计15首。

南朝人的拟乐府《陇头》或《陇头水》中,自然以表现“陇首”为主题。但在其他类型诗歌中,“陇首”作为意象的出现更为频繁。如果对拟乐府以及其他类型的诗歌中对于“陇首”意象的运用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陇首”意象多用在征戍主题的表达上。上文提到陇首的特殊地理位置,是面向西部羌胡、匈奴,或通称西戎的少数民族的屏障,为了拱卫关中地区的安全,陇西一带经常要有关中地区提供经济、军事上的支持。向陇西输入人员,是国家常备的军事举措。汉武帝时期就曾多次巡游陇首山,表示出对陇山军事地位的重视。

面向陇西的征戍行役,一方面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一方面充满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遂使“山东人行役升此而瞻顾者,莫不悲思”。南朝士人的征戍诗中,就将这两种情感通过“陇首”意象籍以表达。如萧衍《古意诗二首》:“既悲征役久,偏伤垅上儿。”萧绎《陇头水》:“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故乡迷远近,征人分去留。”车《陇头水》:“陇头征人囗,陇水流声咽。”沈约《有所思》:“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谢燮《陇头水》:“陇坂望咸阳,征人惨思肠。”庾信《出自蓟北门行》:“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拟咏怀二十七》:“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征戍之悲思情调通过“陇首”意象,得以突出强调。

陇首意象出现在征戍行役题材中,是其最初本义的延续,可以看做是对汉横吹曲《陇头》,以及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内涵的延伸。其所表达的是征戍行役过程中的艰辛劳顿,对未知世界的困惑迷惘,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缱绻之情。

其二,“陇首”意象多与赠别相联系。南朝梁陈以后,“陇首”意象在赠别诗中出现的频次增多,渐渐成为诗人较为常用的意象。赠别诗中“陇首”意象的运用,实际上是在征戍行役基础上的延伸,不过更加扩大其适用范围而已。如江淹《古意报袁功曹诗》:“从军山陇北,长望阴山云。”王褒《赠周处士诗》:“云生陇坻黑,桑疏蓟北寒。”潘徽《赠北使诗》:“回旌逗陇左,返轴指河源。”徐陵《别毛永嘉诗》:“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庾肩吾《新林送刘之遴诗》:“常山喜临岱,陇头悲望秦。”何胥《被使出关诗》:“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江总《别袁昌州诗二首》:“河梁望陇头,分手路悠悠。”《同庾信答林法师诗》:“塞云凝不解,陇水冻无声。君看日远近,为忖长安城。”周弘正《陇头送征客诗》:“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行住两沾衣。”这些作品的出现,逐渐使“陇头”成为离别赠诗中必然涉及的主要意象。

在梁代诗人柳恽与吴均两人的赠答诗中,“陇首”意象的运用更加自然、纯熟。柳恽《赠吴均诗三首》:“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赠吴均诗二首》:“秋风度关陇,楚客奏归音。”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其一:“书织回文锦,无因寄陇头。”其二:“蹀叠黄河浪,嘶喝陇头蝉。”《答柳恽诗》:“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在北朝后期诗人少数的赠答中,也多将“陇首”意象运用其中,如杨素《赠薛内史诗》:“汉阳隔陇吟,南浦达桂林。”薛道衡《出塞二首和杨素》:“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其作为意象的运用,已不分南北,广泛进入文人视野。

因为陇头有东西流水的分离,故有歧路离别之意,因此,送别诗中,多将陇头作为背景意象,用来烘托离别时悲凉的气氛。此时的陇首,已经成为诗中日用而不知的习以为常的意象,这是陇首意象进一步融入诗歌内涵的表现。

其三,产生了大量以“陇首”意象为主的次生意象。如果说“陇头”是一个较大意象范畴的话,那么“陇头水”就是相对小一些的范畴,陇头上的风物景色,则是更小的范畴,这些内容渐次进入诗歌,形成了“陇首”意象为中心的伴生意象。如陇云、陇月、陇风、陇树、陇日、陇雪、陇枝等等,这些意象因为有陇首作为基础,因此都添染上悲凉的色调。

单纯的陇首意象已经难以满足南朝诗人日益丰富的诗歌表达需求,在南朝诗人眼中,陇头之上所存在的不仅是陇水了,即使最为常用的“陇水”意象,其中也还要带有流沙:“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刘孝威《陇头水》)陇水的流动也不再幽咽潺缓,而是更加迅疾了:“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萧子晖《陇头水》);“陇头流水急,流急行难渡”(张正见《陇头水二首》);“陇头流水急,水急行难度”(徐陵《陇头水》)。

陇云、陇月、陇风、陇树、陇日、陇雪、陇枝等次生意象的出现,是南朝诗人对“陇首”意象的再创造,其中想象的成分更多更大。这些伴生意象的出现,标志着“陇首”作为文学意象已经完全融入南朝诗歌创作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陇首”意象因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被吸纳入各种诗歌主题之中,同时,各种诗歌在表现主题的同时,也重新朔造和构建了陇首意象,使得陇首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明确,更符合诗歌表达的需要。

三、“陇首”与边塞诗的想象性构建

文学创作以想象为主,陆机《文赋》认为创作是将外物内化于己,进而行之笔端的过程:“情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其实是在进行文学创作前,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性构建过程。南朝诗人在构建边塞诗系统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历史与现实融汇在文学想象之中,形成独特的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表现手法。

南朝士人多数没有到过边塞地带,尤其是隶属于北魏的秦州一带,更是绝少有机会到达。加之边境地带的人员往来管理十分严格,《高僧传》中记载的许多关中僧人,在南下过程中都曾经历了艰难的险阻。因此南朝人对边塞地区景物的描述,多出于想象以及史籍中的记载,甚至于道听途说的传闻。

南朝诗人中仅吴均有过从军经历,到过真正的边疆八公山一带,但严格来讲,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其风物景色与陇首的一带环境完全相同。然而吴均却常将“陇首”意象用于边塞诗中,如《从军行》:“怀戈发陇坻,乘冻至辽川。”《别鹤》:“单栖孟津水,惊唳陇头山。”《酬郭临丞诗》:“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在吴均这里,“陇首”已经远远超出其地理涵义,而只是作为文学意象,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这与后来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关山”、“辽水”、“蓟北”、“燕山”等意象属于同一性质。现实中诗人是否到过诗中所提到的地理位置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意象能够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在时人看来,陇首已经成为习见之意象,并无典故依据,是单纯的自然风物的描述。如何胥《被使出关诗》:“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绛水通西晋,机桥指北燕。”运用赋法的铺陈,将意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排比,其意象的本义已被抽离,所剩下的只是意象提供的引申义。

又如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范晔所在之地为长安,《荆州记》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5](1024)可见,陇头的内涵已经扩展出其实际地理范围以外,凡与征戍、行役、离别相关之人,皆可以“陇头人”指代。陇头作为文学意象,已经远远超出其作为地理方位的价值。这种做法在南朝边塞诗中运用得极为广泛。

由南入北的颜之推对于南朝诗歌此种现象提出了批评,《颜氏家训・勉学》: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呼征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干。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时复失所。庄生有乘时鹊起之说,故谢诗曰:“鹊起登吴台。”吾有一亲表,作《七夕》诗云:“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故戴诗云:“长安树如荠。”又邺下有一人《咏树》诗云:“遥望长安荠。”又尝见谓矜诞为夸毗,呼高年为富有春秋,皆耳学之过也。

又《颜氏家训・文章》:

文章地理,必须惬当。梁简文《雁门大守行》乃云:“鹅军攻日逐巾,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肖子晖《陇头水》云:“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此亦明珠之颠时,美玉之瑕,宜慎之。

从《勉学》篇所引用的例子来看,南朝诗歌不仅在地理方位的描述上不去较真,在其他典故运用上,也比较混乱。在颜之推看来,文学想象一定要有现实依据,且要以切身经历作为支撑,“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的做法是颜之推极为不齿的,而这正是南朝边塞诗意象运用的主要方式。针对南朝诗人意象运用的随意性,他又提出“文章地理,必须惬当”的标准,要求诗歌中的地名,符合实际的地理方位。其所举肖子晖《陇头水》的例子,充分说明南朝诗人在塑构北方地理意象时,发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颜之推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出于耳学”“道听途说”,以及一人运用则百人跟风的创作氛围。

实际上,颜之推站在儒学立场,对文学的批评有其局限之处。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诗歌并非历史的记录,亦非严密的考证,而是以表达情感为主,适当的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过分强调意象的真实性,往往会损害诗歌的艺术魅力。紧紧抓住这一问题进行批评,也会遮蔽南朝诗歌在意象塑构,以及诗歌想象方面的贡献。需知正是由于南朝诗人对于北地“陇首”等意象大胆的想象性构建,才使得边塞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象群,诗人情感的表达深度,才不会因为意象的坐实而受到削弱。

在唐代以后的边塞诗创作中,这些意象群的运用便极为常见。唐以后诗歌,突出强调意境的营构,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空灵之美,意象的运用需要以营造意境为前提,因此,颜之推所说的“文章地理,必须惬当”的因素,越来越被被放到次要地位,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 汉魏六朝诗文中的“陇首”意象及其文学意蕴[J]. 中南大学学报, 2012(2): 140?143.

[2] 萧统. 文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 李, 等. 太平御览[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4] 刘庆柱. 三秦记辑注; 关中记辑注[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主;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青主(1893—1959),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原名廖尚果,又名青主。广东惠阳人,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赴德国留学,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共产党人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朋友间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陷些丧命,更是感慨万千。1930年他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得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成为声乐作品中之佳作。

二、《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色

原词模仿民歌风格,抒写一个女子怀念其爱人的深情。青主以清新悠远的音乐体现了原词的意境,而又别有寄寓。歌调悠长,但有别于民间的山歌小曲;句尾经常出现下行或向上的拖腔,听起来更接近于吟哦古诗的意味,却又比吟诗更具激情。钢琴伴奏以江水般流动的音型贯穿全曲,衬托着气息宽广的歌唱,象征着绵绵不断的情思。由于运用了自然调式的旋律与和声,显得自由舒畅,富于浪漫气息,并具有民族风味。最有新意的是,歌曲突破了“卜算子”词牌双调上、下两阕一般应取平行反复结构的惯例,而把下阕单独反复了三次,并且一次比一次激动,最后在全曲的高音区以ff结束。这样的处理突出了思念之情的真切和执着,并具有单纯的情歌所没有的昂奋力量。这是因为作者当年是大革命的参加者,正被反动派通缉,才不得不以破格的音乐处理,假借古代的爱情词,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透露对明天的向往。

同时,这首歌曲以6/8拍的节奏、简练的音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分解和弦伴奏,表达了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民族调性的使用既保留了原词的吟诵韵味,更增添了歌曲的民族风格。

三、从《我住长江头》看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1.题材。青主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独特见解与实践,为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启发意义。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重视用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在创作上更加精雕细琢,使得这类题材的艺术歌曲更加艺术化,保持了中国传统清雅高洁的韵味。

2.钢琴伴奏。艺术歌曲主要是抒发艺术家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歌词、声乐演唱和伴奏等方面都比较考究。如《我住长江头》乐曲中钢琴织体部分,时而与声乐部分融合,时而游离于声乐旋律之外,全曲的钢琴织体以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为主,描绘出滔滔江水的连绵不断和相思者的内心的激动难平。歌曲最后旋律在高音区,以较慢而强的乐句结束全曲,把思念之情表现的情辞迫切,激昂有力。歌曲的钢琴伴奏,以分解和弦为主,宛若流动的江水,与歌声相互交融,使得这首古词的情意更加动人心弦。

3.语言。我们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如何将词曲更好地结合的同时,还要对演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用西洋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由于太注重音乐而不咬字,造成“音包字”的效果,令听众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发声的原理,经过勤学苦练所建立起来的基本功,在向戏曲艺人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用中国艺术歌曲“以字行腔”的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唱歌时“咬字”的关键在于字腹和字与声结合的“咽腔正字”的理论;练唱应该从字入手,以字行腔,有字就有声等等。

《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是大家都喜爱的歌曲,从音域上看,一般是由女高音演唱,也有移调为女中音演唱的。这首歌曲有个特点,每一个乐句都应该唱得连贯,全曲要唱得有流动性,对气息的控制要求很高,整首歌曲中很多地方都要求用弱声演唱,关键还在发音和吐字上,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唱这首歌的原因所在。如第19小节e2一个连线到a2而且还要唱成弱声,把“水”字咬在上口盖上,张一下上口盖就是a2,千万要唱在高位置上,而且要很连贯,这对于一般的人是很困难的。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曲民歌;情感表达;音乐特点

河曲地处塞北,位于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是有名的“山曲之乡”。河曲民歌堪称一部河曲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的史书,记载着河曲人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感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据同治年间《河曲县志》记载:“本县地瘠民贫,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在河曲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有人说,是贫穷和苦难激活了智慧,使河曲人心中流淌出一首首宣泄苦难、抒发心中激情的民歌。

河曲民歌早在唐代盛行,至明末走向繁荣。明旧志就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记载。河曲民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朴实、真挚、自然,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唱词

河曲民歌的唱词具有以下特点:

1.即兴性

“想甚唱甚,见甚唱甚”“心里难活我就唱,学会唱曲解心宽”。河曲民歌无需提前编曲,无需后期加工,往往都是有感而发、直抒心意,这就使得河曲民歌的唱词带有很大的即兴性。

2.叠字叠词多

河曲民歌中大量叠字、叠词的使用,使其显得更加亲切、质朴,更富艺术感染力。如:小亲亲、小妹妹、泪蛋蛋、想亲亲、野雀雀、圪梁梁、马驹驹等。例:

①不大不小青马马踢拉拉拉走,真魂魂跟在哥哥马后头。(《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

②妹(啦)妹走在那些半山坡坡,蛤(啦)蟆蟆戒(啦)指指珊红珠珠银手镯镯,唰铃铃铃唰啦啦啦刨山药。(《割莜麦》)

3.衬字衬词多

河曲民歌中的衬字、衬词使用量相当大,如:那、呀、啦、个、哎、了、那个、哎呀、亲亲、的那等。例:

①三十里(的那)沙滩(呀)(哎亲亲)一马平,t不见(那个)亲亲(呀)(哎亲亲)后影影。(《不想你家村村单想人》)

②天刮(那个)东风(亲亲那)水流(啊来啊那)西,小妹妹(那)在家(亲亲那)魂跟(啊来啊那)你。(《小妹妹在家魂跟着你》)

4.方言俚语多

在河曲民歌中,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语。如《t不见妹子山挡住了》中的“t”为“看”的意思;《g妹妹》中“g”为“看望”之意;《再不要唱曲打哨哨》中,“黑狗子断你”的“断”为“追”的意思;《人在外前心在家》中“外前”,即“外头”的意思;《摊下枕头短下一个人》中“一床床盖底”,“盖底”为被子的意思;《一对对扔下我单爪爪》中“单爪爪”为“独自一人”的意思;《活的不和人一样》中“时时刻刻抠掐我”,“扣掐”为“故意找茬、为难”之意。

5.比兴手法的运用

河曲民歌中大量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其音乐形象更加逼真生动、亲切感人。例:

①冷蛋蛋(那)砌墙(啊这么)冰盖(呀)房,露水的(喱那)夫妻(咿呀)不久(又的那)。(《好好的朋友鬼打散》)

②想亲亲想的见不上面,白脸脸想成(个)生。(《心病种在你身上》)

6.上下句押韵。例:

①相亲亲想的吃不下饭,心火火才把嘴烧烂;头茬茬韭菜红梗梗,想亲亲想成人参参(sheng)。(《心病种在你身上》)

②绿(个)茵茵韭菜(哪)炒鸡蛋,笑(个)盈盈亲亲(哪)怎离转。(《牵魂线挂住走不开》)

二、内容

河曲民歌以反映生产劳动、情爱相思为主。扳船、种田、背炭、打蓝时唱,以协调动作、鼓舞干劲;分别、相送、思念、等待时唱,以宣泄情感、表达思念。

1.反映生产劳动。例:

①野雀雀(那)飞在(二归)澄(呀)澄池沿,但等(那)哥哥(二归)打完(了)靛。(《打蓝调》)

由于贫困,除了进行传统的农业劳动外,河曲的大多数青壮劳力都要渡过黄河,去口

外谋生。随着走西口,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走西口》。

②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那)大门口。 (《走西口》)

2.反映情爱相思。例:

①想亲亲想的(那)手腕腕(那)软(呀呼嗨),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哟)(《想亲亲》)

②隔山(那个)隔水(哎亲亲)不隔(呀那个)音,山曲曲(那)串起了(哎亲亲)两颗颗(那个)心。(《难活不过人想人》)

河曲民歌中还有另一类爱情绝唱,那就是“为朋友”,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婚外情”。例:

③买不起(那个)马(个)子(那个)买上一头牛,娶不起(那个)老(个)婆子为(上)朋友。(《娶不起老婆为朋友》)

④唱起曲来抖起音,要(啦)为(那)朋友(那)趁年(啊)轻。(《要为朋友正当年》)

三、情感表达

河曲民歌的表达方式直白、细腻,往往以具象化的事物,表达心中最受煎熬的情绪。例:

①人前想你哈哈笑,背后想你泪蛋蛋抛,风儿刮得树枝枝摇,想你想得心碎了。 (《难活不过人想人》)

②想亲亲想的(那)手腕腕(那)软(呀呼嗨),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哟)。(《想亲亲》)

四、音乐特点

河曲民歌是山西民歌的典型代表,它体现了山西传统民歌的显著特点。具体体现在曲式结构、音阶调式、旋律进行、节奏节拍等几方面。

1.曲式结构

河曲民歌的曲式结构较为规整,曲调相对简单,上下乐句一般为对称结构,旋律变化

不大,第二乐句多为第一乐句的重复,仅在最后一个音或两个音上有所变化。

例:

2.音阶调式

关于调式,袁瑾在《浅谈山西传统民歌中的山歌》中谈到:山曲的调式以五声、六声、七声、徵类居多(197首),商调式(72首),其次是羽调式(33首),再次是宫调式(30首),其徵类色彩中以512256,四五式结构为调式骨干的支柱音,这种四五式形态的结合,构成山西山曲的独特地方特色。

3.旋律进行

河曲民歌旋律进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以六、七、八度居多,甚至有十度、十一度的大跳。

例:

4.节奏节拍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河曲民歌都是2/4拍,《想亲亲》等极少数为3/4拍,也有个别为2/4、3/4或2/8、3/8组成的混合拍子。

结语

山西号称“民歌的海洋”,而河曲民歌就是这个海洋里最璀璨的明珠。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以其曲调丰富、高亢辽远,情感真挚、热辣而独树一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的歌声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务之急,除了对其做好保存、保护工作外,最重要的还要做好河曲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让这朵传统音乐之花常开不败,永葆美丽。

参考文献:

[1]韩军.《河曲山曲旋律结构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1984年6月.

[2]刘德增.《漫话山西民歌》,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第4篇

其一 秋山烟雨也撩魂

艳遇何须向柳荫,秋山烟雨也撩魂。雨消云梦三分燥,雾掩潇湘二度春。 风细细,夜沉沉。诚惶诚恐问观音:莲花座下灯红处,可有烧香拜佛人?

其二 人生无故莫怀愁

花落花开春复秋,人生无故莫怀愁。常开笑脸贫姿俏,紧锁蛾眉妩媚休。 人易老,水长流,焉能夜夜梦秦楼。但闻一曲阳关叠,宁愿孤身去泛舟。

其三 虽非两小也无猜

执手摩肩上玉阶,虽非两小也无猜。相逢劝我三杯酒,临别还她一句乖。 年好过,月难挨,良辰好景可重来?今朝种下相思豆,明日相思怎释怀。

【念奴娇】 重游三清山

短离半载,又重游故地,再寻新趣。雾锁群峰三万座,怎辨女神眉目?云聚吞山,岚开吐岭,变幻无穷数。物移景换,忘乎身在何处。 尤恋峻岭春迟,杜鹃竞放,着意留春驻。红瘦绿肥皆妩媚,陶醉痴男痴女。可叹耆卿,堪怜苏轼,不识饶州路。三清神韵,更留何圣描述?

【临江仙】重阳节登磨山

其一 楚天台寄怀

伫倚栏干抬望眼,一湖美景皆收。清波尽处万千楼。龟蛇依旧静,黄鹤不悲秋。 锦瑟声中追往事,低吟水调歌头。西江石壁立神州。昌鱼堪再烩,诗酒续风流。

注:词作“水调歌头”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等句。

其二 君之心事我难猜

钟磬声声传古韵,几多往圣情怀。楚贤齐聚楚天台。神州多俊杰,唯楚有奇才。 诵罢离骚悠梦醒,还回凡俗中来。君之心事我难猜。一番帘内话,红透两边腮。

注:“楚贤齐聚楚天台”:楚天台内有屈原、老子、庄子及宋玉的塑像。

【定风波】

其一 热浪骤袭江城有感

2013年6月19日,热浪骤袭,有学生在qq写到,宿舍气温达40度以上,但依然在认真准备期末考试。有感而填《定风波》词一首,以示鼓励。

热气熏天热浪生,江城处处似笼蒸。学子蜗居熬酷暑,多苦?汗飞如雨为功名。 不怨书山无止境,心静,且将斗室作凉亭。明日金风吹碧桂,欣慰,方知跬步启宏程。

其二 盼雨

翌日傍晚,雷声大作,罡风骤起,人们期待着一场豪雨消除多日的酷热。不料,雷声大,雨点小。印证了时下流行的“四大悲剧”:久旱逢甘雨―几滴。不亦悲乎?

裂地惊雷震火城,天公有意救苍生。无奈雨婆心吝啬,搪塞,几丝小雨算人情。 天意向来存大道,微妙,不随尘愿换阴晴。久旱甘霖滋万物,难遇,洞房花烛榜题名。

【蝶恋花】

其一 端阳节思亲

又到端阳龙竞舞,粽叶飘香,不见江南雨。最是娘亲长念苦,问儿明日归何处。 行遍天涯千万路,检点平生,梦醒今非故。待等堂前参老母,沾襟泪共相思语。

其二 近中秋

把酒临窗吟旧阕。《水调歌头》,千古谁超越?欲作新诗抒郁结,辞穷意乱心羞怯。 醉眼朦胧凝皓月。桂影婆娑,又是无眠夜。都道痴心能化铁,嫦娥不做吴刚妾。

注:《水调歌头》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巫山一段云】题老友夫妻恩爱照

百鸟争相看,游人注目痴。樱花树下好夫妻,情胜少年时。 甜似槐花蜜,亲如连理枝。陈年美酒味谁知?越品越相思。

【一剪梅】读《鹧鸪天》有感

犹记尊前见玉箫。酒也难消,夜也难熬。只缘人曲太妖娆。恋似春潮,屋似囚牢。 踏杨花过谢桥。心也飘飘,步也摇摇。慢抬望眼月儿高。去也轻佻,回也无聊。

注:晏几道《鹧鸪天》:小晏在一次歌宴上见到了歌妓玉箫,归来后魂不守舍,写下了这首《鹧鸪天》,其中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十分耐人寻味。缺乏制度约束的“梦魂”总是不拘检的。

【破阵子】较量

2012年9月27日。近来,有日本野田政府导演的“购岛”闹剧步步升级。敏感时刻,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入列。国人倍受鼓舞,而我们的邻邦却惶惶不安。

瀚海风云突变,邻邦又起纷争。鼠辈儿孙诚忘耻,赃物公然市井呈,嚣张现陋行。 我有屠狼利剑,哪能忍气吞声。依旧波涛翻滚处,不是当年甲午兵,飞龙敢猎鲸。

【扬州慢】赞石占明

2012年7月20日。暑期看了民俗歌唱家石占明的演唱专辑,深为震憾。一个地道的农民把山西民歌演绎得出神入化。国之瑰宝,不可复制。

金口才开,雀欢云颤,九天荡漾仙声。绕山梁十里,助水起风生。放羊调、汾河赞曲,曲悠音阔,人怪皆惊。更无双、桃杏增春,酸枣迷情。 国昌乐盛,数歌坛、银汉繁星。憾斧凿刀雕,名师指点,难比天成。晋水晋山恩重,推新秀、暗淡群英。借扬州词慢,痴心专为君呈。

注:上阕"放羊调"等指山西民歌"放羊调"、“汾河流水哗啦啦”、“桃花红杏花白”及“打酸枣”等曲目。

【采桑子】参观洪山监狱有感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行歌曲;作文;妙用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53-02

流行歌曲,中学生喜闻乐见,深入人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怕写作文的学生有,怕唱流行歌曲的学生恐怕没有。既然这样,不妨使流行歌曲走进教学,与学生的作文产生关联。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流行歌曲在作文中的妙用。

1 妙用之一:积累丰富材料,充实文章内容

1.1 在歌声中背牢古诗词:化用古诗词或直接将古诗词谱上曲的流行歌曲不少。如《在水一方》(由《诗经》中的《蒹葭》改词)、《一江春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长相思》(白居易词)、《明月几时有》(苏轼词)、《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满江红》(岳飞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等。学生搜集整理后反复吟唱,这样,即使不会背诵,也能够边唱边记下相关诗词名句,记忆较牢固。

1.2 精彩歌词,信手拈来,充实写作内容。好的歌词,语言精炼、寓言深刻、富有感染力。其内容之丰富,足可表现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无不曲尽其妙。合理引用,易于引起读者共鸣,成为文章亮点之一。

(1)引用:《今天》(刘德华)歌词:想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学生习作《飞得更高》直接引用:想要成就梦想,就该有非凡的勇气;想要飞得更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引用歌词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优美而深刻的。把流行歌曲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又提升和诗化了生活。“下笔词绣,扬手文飞”,善于引用歌词,会使我们的作文更蕴涵一份诗意之美。

(2)仿写:仿写即是仿照原歌词进行改写,使新歌词在思想、意蕴、情调或风格等方面给人以新的情趣和新的启发。

《怒放的生命》(汪峰)歌词: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的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学生习作《追梦人》仿写:曾经多少次寻找方向,曾经多少次飞越梦想,如今我却感到迷茫,我也想要我的生命灿烂绽放,就像野花在荒山之颠,拥有芳香。

仿写时,想像是被情感激起,无疑等于给我们插上了翅膀,我们可以在作文中尽情倾吐心声,尽情飞扬文采,写作天赋充分地发挥,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总之,巧妙灵活地对歌词进行“引用”“仿写”,在每一次作文中,都有歌声在文中自然流淌,犹如吹来阵阵清风,令人精神为之振奋。

2 妙用之二:统领行文线索,构建严密结构

2.1 歌名(歌词)作题,眉眼传情。我们一直寻找那种浑括简约而有暗示意味的题目,让作文的文眼更具内涵。而流行歌曲中相当一部分歌词具有浓郁的抒情诗味,剪裁化用于眉目传神处,别有一番风味。

2001年高考以“诚信”为话题,优秀作文《一句话,一辈子》以周华键《朋友》的歌词入文,赞美了朋友间的“一诺千金”式诚信可贵; 2006年广东高考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标题有《我是天使》、《你看你看,天使的脸》等,巧借善用歌词,夺人眼球。

五色的标题释放着青春的心,细腻而美好的感情,在标题处已绽放,让人有“明眸善睐第一瞥”之感。

2.2 点亮凤头:古人强调文章开头应如“凤头”,要生动,新颖,引人入胜。

学生习作《祖母》以“你是我梦魂深处永远不停的思念”为题记,在开头引子部分写道:“你是我眼中唯一的身影,你是我梦里重复的故事,你是我耳边辗转的叮咛。”

祖母的身影、故事与叮咛烙进了小作者的内心,她不禁要呼喊《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钟镇涛),对祖母的这份深深思念,在开头处就已坦露在我们面前,也必将烙在我们的心里。

2.3 承上启下

如:……

今晚,我照例坐在那堆满书本的桌前,马不停蹄地赶着……

“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从邻居家传来了郑均演唱的这首动听的歌,优美的旋律把人带入了梦般的仙境,仿佛走进天堂一般……

《回到拉萨》中那句荡气回肠的歌词,使作者找到一个别致的过渡句,嵌入转接之处,使文章从开头的平淡之中忽然转出一个波澜,转出一份惊喜。

百度搜索“360范文网”,海量范文文章任你选择!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3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