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化的作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关于变化的作文范文第1篇

1.平等意识是指人的人格意义上的无差别,是指人在享有人的基本权利方面所具有的法律上所认定的一致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民主化问题。因为教师也是由学生身份转变过来的,学生时代的接受心理,教师应该明白,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在人格上实现与学生平等,能让学生讲真话就是一种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地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一起背作文。次数不必多,效果却很好。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很重要。每个学生都要表态。作文教学必须从师生平等开始,平等意识应该时刻挂在教师的心中,心理学认为,平等的交往是对人的尊重、信任与激励。长期以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平等意识教育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代替,现在说这句话,我看一点都不过分。

作文教学应发扬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作文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让学生从写作中真正投入、真正释放出热情,如何平等,应该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作硬性要求,而是在自愿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能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表现欲和展现力,教师要求学生的,教师同样要做到,如“下水作文”和“背诵范文”。有人说,教师的写作水平与学生的兴趣程度成正比。教师应当充当‘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2.细节意识,就是教师在发动学生的时候不能混同与学生,该把关的时候应当起主导作用,是一个班级作文活动的灵魂,教师没有发动,让学生自己写就是一句空话。我不很“放心”学生,有一些事情还是自己做好了,不要影响学生的时间,学生的时间也很宝贵,我们老师不能随意派遣学生做事情。当然,万事开头难,教师的包办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做一段时间,有时候顺其自然,学生不爱写,不爱组织活动就让他们歇一歇,过一段时间换一种形式刺激学生去写。每周六下午放学后活动一个小时,每月推荐5篇优秀习作,要求有自鉴自评,同学点评,教师点评。有点评的习作容易发表和引起注意。一般是百字评语。教师订阅报纸和杂志,特别是报纸;上网查找电子邮件;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去查报刊联系方式。报纸更容易发表。书信邮寄和电子邮件并重,发电子邮件一次只能一个地址,不能添加抄送。一稿多投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要过分就是了。教师要把关,自己打印,自己发邮件,自己邮寄,让学生自己去邮寄不会落实。叫学生自己去打印作文也不现实。 这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作文的细节描写问题,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组织管理问题。作文的局部和细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新颖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名人、一本名著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亮点”,因此,高分作文的同学都是把握语言的高手,学生作文要得到发展等级的分数,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管理的细节问题主要是指在推荐评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跟踪到位,把握全局,要尽心尽力地作为。因此教师可以自己做的,不要支谴学生,有时候支使学生做几件小事却产生了消极影响,因为学生的平等意识早已觉醒。教师要有包办杂务的勇气和毅力。教师对写作应当有一种激情和切实到位的指导。

3.目标意识,就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给自己下任务,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步,我们的思想工作如果能让几个学生醒悟开窍起来,或者取得进步就可以说成功了。老师可以想办法感染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就好象解放军里共产党对新兵管理艺术,差不多就是刷新学生对作文的理解。作文教学还应该有前瞻意识。树立一个好的心理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目标得体,可以让人看到前方,得到力量。目标可以随时更改。就像跳高,训练初期与后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有信心,要起凝聚人心的作用,树立榜样,正确引领学生。

关于变化的作文范文第2篇

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格调和性质越来越不确定,这使得社会变迁研究早已成为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变迁是指向于社会本身或社会结构的具有某种明确特征的改变,不管这个明确特征是一种规范还是关系,[1]4它是一种作为整体性的事实陈述而非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和发展概念一样,社会变迁也是一个具有比较属性的整体性概念,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变迁模式或惟一道路。同时,不同民族各自的变迁、发展道路,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总体性问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25共同使整个社会变迁呈现出多元而丰富多彩的人文画卷。

究其实质,社会变迁总要落脚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其实体总是指向于社会及社会结构的。社会及社会结构并非空泛地存在着,因为所谓社会结构其实就是固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的分析理路就会在社会变迁的学理探讨中突显出人”的地位。所以,人及其观念、欲望、动机和意志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变迁,费孝通先生说得更为直接和到位,他认为,真正的社会转变就是人的转变”。[3]61顺此,我们认为,真正的社会变迁总是要借助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变迁指的是一个族群在与其他族群的接触过程中,新的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介入所造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4]198美国学者乌格朋(亦译为奥格本)认为,文化的物质器械有时可以脱离人类而存在,尚能想像,至于人类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便很难想像了。事实上人类与文化是同时发生的”。[5]8格尔茨非常相近地指出,没有人类当然就没有文化,但是同样,更有意义的是,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6]62这样,我们才可以去很好地理解孙本文先生对社会变迁的界定,他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社会变迁,除人口外,不出二途,就是新文化的增加与旧文化的改变。新文化的增加,又不出二途,就是本社会中的发明与他社会中发明的传入。”[7]567事实上,文化是一个有序的意义之网和象征体系,社会的互动必须依据文化而发生,文化不过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已,[8]233而社会结构是行为的形式,是实际上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为社会自身互动的模式本身。所以,文化和社会结构不过是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抽象。在考虑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时,文化是从社会行为对于行为者的意义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社会结构主要从对于特定社会体制功能的促进的角度来考虑。[6]177如此,则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就会落脚于社会结构进而对于文化的分析。①作为民族发展的要素,也作为民族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文化及其互动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异文化之间的动态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可以无限延续的过程。[2]150格尔茨甚至说得更为直白:社会的形态即是文化的实体”。[6]36以此来看,对于社会变迁进行文化视角的分析是一种必然的学理内涵。有时,相关的研究甚至还会直接以社会文化变迁”来表述和框定研究的范围,足见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二者之间的唇齿关系,在很难将它们分开的时候,一般也会以社会文化变迁”来指称。[9]2但应该强调的是,它们两者绝然不是可以等同的概念,文化变迁是指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7]580是文化特质的累积变化和由此所引发的文化模式的变化。从文化特质综合体得以存在的地域空间来说,文化变迁是通过文化区(culturearea)[8]60的位移和拓展得以体现的。社会变迁是举凡自然物理条件和人文价值环境的变化,可以认为,社会变迁为文化变迁设置了可能的范围,而文化变迁构成了社会变迁的最主要成分。因此,在进行民族社会变迁研究时,如何能够将二者精细地区分开来是很见学术功力的。在笔者看来,大多的研究虽然名之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但实则是文化变迁研究”。

笔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曾经指出,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面临着双重挤压困境”的,[10]这种判断来源于西北民族社会与我国整体性社会的某种隔离”。当我们把某个民族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和场景”提出来并对之展开集中研究时,其间自然渗透着研究者本身的主观取向,那就是对他者”和自我”之间自然的”乃至于非自然性”的区分(也许二者之间的非自然性”区分更成为问题的根本和关键点)。这是一种具有人类学特征的切割法”,[11]135它将研究对象完全悬置在一个本来有着密切来往关系的区域性社会体系之外,使之成为一种想像中的理想类型。其实,这一方面是非常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地清除文化内部的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深描”。如果说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即是在不削弱其特殊性的情况下,昭示出其常态”[6]18的话,那么这种英式社会人类学的深度描述才能使深刻认识他者”有了某种可能;但另一方面这又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以一种文化史的灵感来考察,则人类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而不是独立地营造他们各自的文化的”,[12]1研究者如不能意识到研究对象其实是与外界有着长期互动的复合体,则自然就会将其主观认定为一个独立的悬物”,这种人为性地放弃了历史的纵深跨度研究追求的趋向,必然会遮蔽对于人文世界中丰富的融混内涵的关注,从而”了其长远的历史性存在和活脱脱的生命历程的展示。

针对列维•斯特劳斯关于冷”社会和热”社会的区分,美国人类学家罗纳托•罗萨尔多指出,那些努力划分有历史与没有历史社会的人们,修的不是真理之路,而是误入歧途”,所谓冷社会和热社会的区分只能是人为的臆造而非人类状况的真实。[13]27所谓变迁”总是要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下,因此,对于民族社会变迁的分析自然要有意地避免无历史化”,要避免掩盖分析对象本来具有的丰富的生活面相的倾向。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心平气和地说过,一个民族无论在什么时间生活在比较孤立的状态下,最终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体形”,但他随即就指出,这种体形会在外部入侵的条件下,出现同化现象”,[8]322紧接着,整个过程又将重新开始。依笔者的管见,这里的同化现象”即为借助于民族之间的长期互动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这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也必然会依赖于相互交流的关系和网络。要牢记的是,文化的边界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生活的边界。埃里克•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一书中,以1400年作为其研究的时间参照点,指出在这个时间点上,欧洲作为一种新的变化趋势的核心力量已经开始迅速崛起,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不同来源的社会组成和族群逐渐被卷入到这个全球性联结的整体中。他以此是想说明,即便主观地认为普通大众是历史过程的沉默见证人,他们也同样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所以,对于那些被我们称之为没有历史的人民”,也要在相互的接触与关联、联系与互动”[12]8的过程中分析和发掘其鲜活的历史,如果把这些社会和族群整体分解成彼此互不相干的部分,这必然是一个虚假而非真实的现实。就此指出,在笔者看来,如果站在分支科学角度,民族社会变迁研究更多的是属于民族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这也就内在地生发出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视角问题,据笔者所知,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很少提到关系的视角”,②这是不全面的。我们认同于历史上业已形成了的而且也很难得以消解的自然性”的区分,而对于民族社会和非民族社会之间的非自然性”的区分则存有难以释怀的心绪。这可以通过学人们对于民族社会变迁的关注及所蕴藏于其背后的价值倾向得到证实,其实,这是不可以也没有必要遮掩的客观事实。熟悉西方社会学史的人都知道,即便以强调科学研究中应遵循价值中立的马克斯•韦伯本人,也是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原则的拥护者,在他看来,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是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原则。我们选择民族社会变迁研究,就是一种关联于某种价值的表现,而当我们真正开始进行这种研究时,则需要恪守科学内的禁欲主义”,只有这样,研究者才可能不断地调整认识姿态”,[11]94从底层(基层)学术中发现和凝聚学术研究的根本动力和民众力量,使研究者真诚地面对和不断地调整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贴近被研究对象的思想常态和生活形貌,也才有可能客观描述相关问题,对已有的理论预设存有敏感的反思和敏锐的追问,也才可能在看清事实记录和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有望建构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民族社会及其文化是民族社会成员心灵的一种客观性构造。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在研究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时是在与客观的文化现象打交道,因此,在有限的区间和范围里,他们要对用意识和理性来主观地解释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反应表示轻蔑。如前所述,社会变迁是一种事实描述。因此,选取适合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在民族社会变迁研究中,大多以田野调查为主。当然,还会涉及到诸如文献研究等方法,这里无意对文献法再详细谈及。#p#分页标题#e#

如果说关于个体、文化与社会的研究及其所涉及的现象,大部分自史前时期起就已经得到默认的话,那么,有关于此的调查研究工作则主要留给了后期的哲学家和理论家。[14]6应该说,对于相关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极为严峻的考验,因为它要求调查研究工作者在理论的探寻中悉心感悟其间所蕴藏的丰厚的生活意蕴并聆听社会生活之宇发出的响彻空谷的本真声音。人类社会的成长和分化会使学术研究逐渐地脱离社会的限制,如此,科学思想便得以产生,有关社会的概念和观察方法也就逐渐形成了。在威斯勒看来,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出现是19世纪上半叶的事情,这时,人类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意识到了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8]305与任何从事非参与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家相比,民族学家在更大程度上要去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民族学研究(者)从他试图理解的人们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并报告行为、习俗、事件和情感的意义”[15]53的话,那么,只有能够真正理解(而非仅仅观察)异文化才能让我们站在山顶上俯视田野之美而不至于囿于花瓣而考察花朵之美,才能无愧于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称号。有的学者非常严肃地指出,民族学者和民族学研究对于异文化”的理解的在意和强调的不足,极大地消解了学科自身发展的可能性空间。[2]40可以认为,作为感知和了解异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观察和研究的策略和向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话题具有远远超出人们想像的重要性意义。

科学的田野工作远远高出即使是最上乘的业余作业。”[16]13民族学研究如有近路,也不能指望不经努力和挫折就发现某种神奇的捷径”。[16]4作为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学非常强调实地调查方法,即人类学的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FieldWork)并将它看成是民族学家获取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即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17]171它也是进行民族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民族社会变迁研究中,资料的获取过程本身无法避免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介入,这里的介入”不仅仅是指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在研究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如此才能借助在那里”(beingthere)以及积极参与身边的互动,研究者能够更为贴近地体验和理解局内人”的观点和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主体的意识、思维等主观情感的渗透,因为保持足够的理性距离以确保研究者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事件,是十分重要的”。[18]1这对于获取客观、准确的研究资料,对于提升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正确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作为研究者本身将自己到底应该置于何种向度,在民族社会变迁调查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立场,都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自然又会涉及到民族学研究中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鉴于笔者对此已有述论,[19]这里恕不赘述。人类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与环境的调和与适应,社会生活本身就取决于各种社会环境。英国人类学家彭尼曼甚至指出,如果不研究种族和文化借以发展的媒介———环境,那么对种族和文化的研究将是不完整的”。[20]201可以认为,各类环境一方面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变迁预设了基本可能的路径和空间选择。因此,人们对于社会变迁的分析和考察总是以社会环境及社会结构为基本的切入点的,如此才能真正解释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

多民族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重视自然要延伸到对民族社会变迁的考察。如何解决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民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问题,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也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多民族的现实性决定了可以就某一民族或多民族的交织地带的社会变迁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对具有这样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的社会文化变迁展开分析和研究,不仅对充实、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研究可以为我们构建和发展民族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作为学术研究中的帮手与合作者,李臣玲和贾伟两位一直对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民族文化变迁等问题多有关注,他们两位撰写的《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选取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民族交汇较为突出的青海民族地区作为研究的主要区域,又考虑到资料的调查和收集的工作量之巨大而对更深层次的专门研究所可能造成的现实障碍和困难,研究者明智地采取了典型性的个案调查,选择了青海丹噶尔藏人”为研究课题的切入点,并依据文献纪录和现今研究资料缺乏的实际,选择日月藏族自治乡作为进行其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调查点。

在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中,调查点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著者选取的丹噶尔”(sTong-vkhor,藏语意为市镇”)即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从地理环境因素来看,这里位于青海省最为宽延平坦的谷地之中,湟水中流,灌溉便利,符合从事农耕的自然条件。一方面,习惯于农业生产的民族可以居住在河流的两岸;另一方面,谷地四周的山地也是从事牧业生产民族的天然牧场,可以将成群的牛羊放牧于青山绿水之间,从而造就了农、牧业经济的完美交汇。从社会文化空间格局来看,这里具有鲜明的地域亚文化色彩和强烈的民族文化属性:既有当地藏族的文化特性,又有当地汉族的文化风貌,即文化性格中多维民族文化交汇的特性比较突出。优越的自然形貌和多彩的文化环境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操持不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其间,互通有无,朝夕相处,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彼此互补的关系。丹噶尔藏人一方面具有一般农村社会所共有的乡村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游牧文化的特质。他们成为多种民族文化相交融的揉和体”。[9]7著者简明地指出,丹噶尔既培育了以牧业经济文化类型为主的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同时也养育了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汉族文化、土族文化、回族文化等。”[9]6而如果将多维地带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视为客观必然,则这样的文化现象并非丹噶尔藏人所独有,这对其他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的民族地区同样具有普遍意义。以丹噶尔藏人作为视点研究多维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点带面地折射出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图景和规律,无疑具有较明显的典型性和较强的说服力。#p#分页标题#e#

著者坚持认为,社会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与社会诸多参数和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所以,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人文现象中的文化内容和社会参数两者的变迁合为一体的综合研究。[9]2著书通篇都贯穿了这样一条基本的判断和认识。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是到位的。著书从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生态环境的分析和考察入手,研究的主体内容涉及到其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控制、经济发展、生活文化(包括生育文化、家庭文化、丧葬文化等)、教育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每一种文化的考察总以变迁的视角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开阔的研究范围拓展了研究领域,同时动态的分析取向又为研究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实证素材,填补了综合、系统的研究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著者能够紧密结合已有的分析,集中分析了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启示”,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探析和特征归纳,不仅映照了研究的主题,也相应地实现了研究本身由点”到面”的跨越。如果考虑到我们的时代现状和特征,则这种跨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著书的立论本身。比如,研究指出,多维民族文化边界地带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特征之一是民族外在表象的弱化与民族自觉性的增强”。[9]244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不管怎么在意都不为过的重要判断和结论。

关于变化的作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为了使用户快速地从网页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在设计搜索引擎时,需要更好地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该文阐述了六种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的技术。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不断成长,其内容不断丰富,整个网络逐渐堆积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型信息库。Internet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Internet获取信息。然而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以至于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不知所措。搜索引擎的出现正好缓解了人们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压力,但是尽管如此,搜索引擎搜索得到的结果中仍然包含了与用户查询请求不相关的文档,用户必须逐个地浏览以找到相关文档,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当返回的结果数目众多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成为搜索引擎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个关键技术。

1 基于超链的相关度排序

排序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往往过于庞大,用户一般只会浏览前面的一部分结果。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关度排序,搜索引擎试图使相关的文档尽可能地出现在结果的前面部分,以改进检索结果的输出。虽然各个搜索引擎中相关度排序的具体实现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采用了基于Web文档内容的方法,即考虑用户所查询的词条在文档中的出现情况,包括:词条频率、逆文档频率、词条位置等因素。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相关度高的页面不一定是用户普遍欢迎的页面;另一方面,有些Web页面的作者利用上述因素来欺骗搜索引擎(spamming),以提高其页面的排序。

事实上,Web中还蕴含了丰富的结构信息。页面之间的超链反映了页面间的引用关系,一个页面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次数基本上反映了该页面的受欢迎程度(重要性)。超链中的标记文本(anchor)对链宿页面也起到了概括作用,这种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比链宿页面作者所作的概括(页面的标题、关键字、摘要)要更为客观、准确。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超链的相关度排序方法,作为基于内容方法的补充,例如,Stanford大学研究的PageRank算法等。这类方法通过为Web页面构造引用图,并综合考虑页面的被引用次数以及链源页面的重要性来判断链宿页面的重要性。一些搜索引擎已经开始使用基于超链的相关度排序方法。例如,以PageRank为核心技术的搜索引擎Google能够查询与用户请求相关的“权威”页面[1]。此外,Google通过分析超链中包含的文本,可以对链宿页面进行非全文索引,而不需要下载和分析实际的页面。目前,Google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搜索引擎,实际下载并索引了近100000000的Web页面。但是通过超链分析,其覆盖度达到了300000000,超过了其它任何搜索引擎。

2 检索结果的联机聚类

尽管搜索引擎采用了各种方法来提高检索结果的精度,但是结果中仍然包含了与用户查询请求不相关的文档,其比例高达75%以上。此外,搜索引擎返回给用户的通常是一个线性的文档列表,虽然经过了相关度排序,但是相关文档和不相关文档仍然混杂于其中。用户必须逐个地浏览以找到相关文档,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当返回的结果数目众多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为了方便用户的浏览,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聚类技术用于Web信息检索结果的可视化输出。聚类是指将文档集合分成若干个簇,要求同一簇内文档内容的相似度尽可能地大,而不同簇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地小。Hearst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聚类假设”,即与用户查询相关的文档通常会聚类得比较靠近,而远离与用户查询不相关的文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聚类技术将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集合S划分为若干个簇(S1,…,Si,…,Sm),并以簇Si的质心averaged∈Si(d)作为簇Si的描述。这样,用户只需要考虑那些相关的簇,大大缩小了所需要浏览的结果数量。当一次聚类生成的簇Si中仍然包含大量文档时,可以对该簇中的文档再次聚类得到若干个子簇(Si,1,…,Si,j, …,Si,n),直到用户满意为止[2]。。Etzioni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一些改进算法来对检索结果进行联机聚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十分有效。

3 基于概念的检索

大多数搜索引擎提供的检索服务是一种关键字检索(KeywordSearch),即检索出那些显式地包含用户指定词条的文档。由于自然语言中广泛存在同义和多义现象,关键字检索显然是不够的。一些搜索引擎,例如Magellan,开始在关键字检索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概念的检索(ConceptSearch)。该方法利用了词条在概念上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检索出那些并不显式地包含用户指定的词条,但是却包含其同义词或者下位词的文档。例如,用户向Magellan查询“robot”时,Magellan除了返回包含“robot”的结果,还会找到提及“crawler”,“spider”,“wander”等词条的结果。这样,既方便了用户请求的输入,也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召回率。

搜索引擎在实现基于概念的检索时,一般通过对用户的查询进行概念/词条扩展,然后转化为关键字检索。概念/词条关系的获得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手工建立词典来存储概念层次及词条之间的交叉联系,该工作通常由领域专家来完成。

2) 使用语法分析、统计等技术从文档集合中自动学习。

4 相关度反馈

在很多情况下,用户难以提出查询,其初始的查询请求q通常是不精确、不完全的。与基于概念的检索类似,相关度反馈技术也可以帮助用户形成查询请求。但是,基于概念检索的目的是通过扩展查询请求来提高系统的召回率,而相关度反馈技术则是通过对查询请求不断地进行修正以提高系统的精确度。。

具有相关度反馈功能的系统中,系统按照下述过程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逐步求精。

1) 索引器给出查询q的检索结果集合S。

2) 用户对S中文档的相关度进行评估,并反馈给系统。所有被用户标记为“相关”的结果组成了正反馈集合S+,标记为“不相关”的结果组成了负反馈集合S-。

3) 系统根据用户的反馈对查询q进行修正。例如,在矢量空间索引模型中,可以将正反馈集合中的文档矢量加到查询矢量上,同时减去负反馈集合中的最不相关的若干文档矢量,即V(q)V(q)+∑d∈S+V(d)-∑d∈argmax(S-)V(d)。

4) 重复步骤1),2),3),直到用户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3]。

一些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相关度反馈可以较好地改进检索效果。但是,目前很少有搜索引擎支持该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相关度反馈需要用户的参与,而普通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不太愿意花时间利用这些附加功能。

5 分词技术

网上的中文信息具有分词复杂、多内码转换等特点。因此,中文智能搜索有其独有的特点。

对中文信息的访问,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分词,这也是中文搜索引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有的汉语分词算法有很多,如基于词库的最大匹配法、逆向最大匹配法、最佳匹配法、高频优先分词法;基于语法和规则的分词法;基于频度和统计的分词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分词法和专家系统分词法等[4]。这些算法适用于不同要求的场合但又存在各自的缺陷,在具体应用时一般使用几种算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弥补单纯使用一种分词法所带来的不足。分词技术中的基于词库的算法日前使用较广,也较为成熟。这类算法分词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建的词库。一个词库应具备完备性和完全性两方面。词库的完备性,简单来说就是对任意一个字串,总能按词库找到对它进行切分的方法。词库的完全性,意味着词库应包含所有的词。通常先构造一个最小完备词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一个完全词库。

6 数据库中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

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WWW中包含大量的文档资源,这些资源的变化周期是不一致的:有的变化无常,有的十分稳定。因此应该以文档的变化周期作为进行有效性验证的依据,在每一次索引信息库的更新过程中,只对那些最可能发生变化的(部分)文档进行验证。

一个文档的变化周期就是它相邻的两次变化之间的时间间隔。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文档的变化周期可能是不固定的。在某个时期内,它可能变化得比较频繁,而在另一个时期内,它则可能比较稳定。一般地说,无法准确地计算一个文档变化周期,只能根据文档在一个时期内的变化情况来估算它的变化周期。下面给出一个启发式规则,作为估算文档变化周期的一个依据。

如果在一个时间间隔内一个文档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可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稳定期,在下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它也很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反之,如果在一个时间间隔内一个文档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它就很可能发生了多次变化。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常以索引信息系统的信息更新周期作为度量文档变化周期的时间单位,也就是说,一个文档变化周期的取值只能是系统信息更新周期的倍数。给出如下的增量式信息更新算法:

Begin

While(索引信息库中还有文档信息的有效性没有验证时){任取一个未验证的文档作为当前文档;

If(当前文档的变化周期f是k的因子)Then

{验证当前文档的有效性;

If(当前文档已不能被访问)Then

从索引信息库中删除对应的记录

If(当前文档已经发生了变化)Then

{把当前文档URL加入到目标列表;

把当前文档的变化周期修改为Max(1,f/2);

}

Else

把当前文档的变化周期修改为2f;

}

以目标列表中的URL作为浏览起点,启动机器人开始新一轮信息收集工作;

End[5]

当一个文档第一次进入系统时,它的变化周期被假定为1。也就是说,假定它会在系统更新周期内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更新过程的不断进行,将根据文档的实际变化情况,不断地调整它们的变化周期。如果一个文档的索引信息在一次信息更新过程需要予以更新,也就是说,文档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它很可能会在近期内再发生变化,因此,把它的变化周期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如果在预计的变化周期内文档没有改变,那么就认为它在近期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把它的变化周期扩展为原来的两倍。

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可以极大地减轻搜索引擎进行索引信息库维护的负担。由于我们以系统信息更新周期作为度量文档变化周期的基本时间单位,而且文档变化周期只能是系统信息更新周期的2的幂次,因此可能会影响少量文档索引信息的时效性。但是,考虑到WWW庞大的规模,从整体上看,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是一个能够提高搜索引擎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总的说来,在搜索引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上述众多的技术来提高引擎工作效率,但不管是那种技术,短期内,要完全使搜索引擎在实现技术上都超过人脑仍然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人脑和电脑的分工和配合依然会是产生一个高质量搜索引擎的最好保证,这也是今后搜索引擎的发展所必须要注意的重要事情。

参考文献:

[1] 凤元杰,刘正春,王坚毅.搜索引擎主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04,23(1).

[2] 梁斌.走进搜索引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0

[3] 徐宝文.搜索引擎与信息获取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变化的作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文化冲突;文化刚性;文化势能;路径分析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显现和产业竞争的加剧,大规模的企业并购行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但大多数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根据国际著名企业咨询公司凯尼公司的调查,约有7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约有50%甚至出现利润下降的情况.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尚不足10%.此外,Coopers~Lyberand会计咨询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企业并购成功的贡献因素中,企业文化的优化组合排第三位;而在企业并购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中,文化差异性位居首位.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类型、原因、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等理论性研究,实证研究很少见,特别是企业文化冲突传导机理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欠缺.不少学者如夏兆敢、李君、沈青等认为企业文化冲突源自于不同企业的价值观、管理行为、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但对于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水平(文化冲突状况)的作用关系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以陕西省传统纺织行业XH纺织企业的典型并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文化四层说对文化差异的各方面进行了细化,引入了文化冲突传导变量,提出了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相关假设,并在实证研究中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冲突的整合措施,以便于解决并购企业文化冲突问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理论与假设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企业文化冲突的产生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按照当前最为流行的刘光明的“企业文化四层说”观点来看,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精神层文化差异、行为层文化差异、制度层文化差异和物质层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大小不仅仅与企业文化差异有关,还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传导机制有关.行为科学家勒温认为,对于一项变革而言,组织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推动力,它是有助于改变现实的力量,能引发一场变革或将变革持续下去;一种是阻力,它是阻止或降低推动力的力量.企业文化的变革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两股力量,即文化刚性和文化势能.文化刚性是指坚守旧文化,拒绝变革,不敢创新,将企业“锁定”(Lock—in)(黑伊登等,2004)于某种僵局的状态,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响应能力.文化势能则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基于更强综合实力或独特文化异质性而获得相对强势地位的文化体对其他相对弱势的文化体在心理上产生的吸引、可信任和可接受程度的总和.当文化差异被个体感知后,文化刚性力图使企业文化保持原来的形态,阻碍、延缓企业文化的变动,进而在组织中形成沟通差异、人格差异、结构差异.文化势能趋向于改变现状、与其他文化相互认可、融合,力图实现企业文化的更新和自我发展.正是这两种力量对企业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了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冲突态势.企业变革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哪种力量取得优势.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将文化刚性、文化势能作为文化冲突传导变量,对企业并购文化冲突传导机理作如下假设:

(1)文化刚性对文化冲突有正向影响,可以强化冲突;

(2)文化势能对文化冲突有负向影响,可以缓和文化冲突;

(3)文化势能、文化刚性在文化冲突传导中具有交互作用.

2问卷编制与施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由3个量表组成,包括:企业文化冲突因素识别量表、文化冲突传导量表及文化冲突测量量表.这些量表主要借鉴学界在企业文化测评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设计,并经过多次测试后修订而成.用修订好的问卷对陕西XH纺织企业的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4.1%.问卷发放对象包括企业高层主管、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普通员工,中高层发放比例约为总数的50%.

由于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陕西纺织企业国有比重大、历史包袱重,产业优化升级与并购重组是纺织行业“做精做强”难以回避的现实.而要实施成功的并购重组,就要妥善解决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实施有效的文化整合.XH纺织企业(简称XH)属于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面对的文化冲突及整合的问题比较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选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运用CronbachAlpha系数来测度量表的内部一致可靠性.各量表的系数基本在0.6以上,属于可以接受范围,表明各量表数据的可靠性较高,能满足研究要求.本研究测量量表基本情况如表l所示

3企业文化冲突传导机理分析

(1)文化冲突状况利用文化冲突测量量表和文化冲突传导量表研究了XH纺织企业的文化冲突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XH纺织企业文化冲突样本总平均为3.49;文化刚性总平均得分为3.65,文化势能总平均得分2.54.总体而言,XH企业的文化冲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冲突较为突出(3.O0分表示文化冲突为中等).在文化冲突传导中,文化刚性更凸显(文化刚性总平均得分高于文化势能总平均得分).

(2)文化冲突影响因素的识别经分析,文化冲突因素识别量表中各子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53,0.765,0.768,0.875,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作主成分分析.基于此,对精神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物质层文化各子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文化冲突主要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反映了这些影响因素在并购中对文化冲突的影响强度,见表2.

(3)文化刚性、文化势能的交互作用作为文化冲突传导机制的关键变量,文化冲突、文化势能在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影响因素)发展演变为文化冲突的过程中起着承接转换的作用.为对文化冲突传导机理进行有效的分析,首先须确定文化刚性(G)与文化势能(S)是否具有交互作用.现以冲突状况E1作为独立变量,运用GLM(GeneralLinearMode1)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GLM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文化刚性、文化势能对文化冲突有显著的影响,而文化势能和文化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拒绝文化势能、文化刚性两个文化传导变量有交互作用的假设(3).

(4)文化冲突传导路径以文化冲突影响因素作为外生变量,以文化冲突影响因素主成份平均值作为自变量输入数据,文化刚性和文化势能平均值作为中间变量,通过逐步回归(Stepwise)的方法考察了这两类变量与文化冲突的作用关系.以通径系数(标准回归系数Bate)的显著性及显著性水平

其中,G、S列通径系数分别表示文化冲突影响因素对文化刚性和文化势能变量的作用;E1列通径系数表示文化冲突影响因素对文化冲突的直接作用;列通径系数表示文化冲突影响因素通过文化冲突传导变量对文化冲突的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文化冲突影响因素中,核心理念(A)、理念的可操作性(A。)、领导行为(B)、工作氛围(B2)、企业形象(C2)、人力资源(D。)在文化冲突传导中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其中,企业核心理念、理念的可操作性、领导行为对文化刚性有预测作用,并通过文化刚性对文化冲突产生影响;工作氛围、企业形象、人力资源对文化势能有直接预测作用,并通过文化势能对文化冲突产生影响.这表明企业文化的外层(即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均可通过文化势能间接缓解文化冲突、趋向文化融合.文化冲突传导中,文化刚性(G)、文化势能(S)对文化冲突(E)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403和一O.235,表明文化刚性对冲突因素有正向传导作用,文化势能对冲突因素有负向(缓解、减小)传导作用.这和假设(1)、(2)一致.在文化刚性作用下,文化核心理念的可操作性对文化冲突的作用明显增强,通径系数由0.223变为0.244,这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刚性在冲突传导中的正效应.在文化势能作用下,工作氛围对文化冲突的通径系数由0.395减小至0.208,而企业形象对文化冲突的影响由显著变为不显著.这说明文化势能明显缓和工作氛围、企业形象所引发的冲突;也说明了文化冲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冲突传导机制中会导致不同的冲突结果.

关于变化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效应; 探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 P285.2+3 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土地资源与水资源需求越来越紧张。从这个角度出发,不断总结现阶段土地利用对于水资源影响的理论基础,探析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期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水文效应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困难

现阶段,在水资源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因素的研究中,总会出现很多

的困难。详细来讲,其一,数据资料获取难度大,我们知道,水文数据记录时间都比较短,精度不是很准确,但是在现在以模型方式去研究的背景下,要求使用高精度的数据资料。其二,土地利用对于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自然,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其三,以传统的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去分析土地变化的水文效应,显得以偏概全。其四,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尺度不明确,很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上述四个基本问题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切入点,如何使用以先进的视角去审视,以先进的技术去处理,将关系到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上的多样性

2.1植被覆盖度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一开始是从植被覆盖度的角度开始的。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森林类型的变换将对于水文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在影响的界定却存在很多的异议。比如在其对于径流的影响上,英国学者Robinson认为成熟林可以在抑制洪峰流量上发挥作用;Sikka 等将印度草改造成为蓝桉树林地,却发现枯水流量不断减少,对于洪峰流量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还有新西兰学生的研究得出了造林对于洪峰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对于枯水流量的影响程度。这样的差异性结论,是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

2.2人为驱动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趋势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土地利用的水文效应的研究开始转向于城市用地,工农业用地和牧草地。在此方面众多学者有着一直的观点:城市用地的不断增加,使得径流量不断增加,相对应的地下水不断减少,从而使得区域的水文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诱发洪水危险;例如, Wijesekara等结合加拿大某流域的研究发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集水区不断出现,相对应的落叶林和常绿林不断减少,这不仅仅使得集水区承受这洪水危险,而且将不利于地表水的稳定供给。

2.3土地利用空间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现阶段,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研究也开始向土地利用空间方向研究,其主要集中在对于因为空间差异性导致的水资源影响进行探析,比如,Thanapakpawin 等以泰国Mae C haem 流域为研究区域,高地貌特征明显区域,如果耕地米阿尼不断扩张,将会对于其年均降水量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程度往往相对于低地貌来说更加的明显。这说明了土地利用空间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特征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三.研究方式的发展性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是以土地数量结构为基础,通过对于历史记录信息去归纳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空间使用变化,植被覆盖面积变化和人为建筑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了更好的迎合现实需求,研究在方式上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呈现出动态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基于情境分析法的理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成为情境构建的基础的同时,也便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全面渗入,使得研究更加的全面和深刻;其二,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于土地变化的空间分布,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数量结构,极大的延伸了其研究的视角;其三,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可以结合其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保证合理使用各方面的信息要素,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实现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结合。

3.1分布式水文模型

所谓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指以气候,人类活动和水资源为元素,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框架,其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研究工作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物理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有着其他模型难以比拟的优势,其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反映出流域内的空间信息,还可以揭示气候特征和物理参数情况,因此被广泛的使用到水文研究工作中。由于实验对象,实验条件和实验目的不同,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将其分为分布式和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基本上涉及到以下几个类型:SWAT模型,MIKE-SHE模型,PRMS模型,VIC模型,DiCaSM模型和ArcEGMO模型等。在上述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不仅仅要充分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特点和研究对象,还要对于其制约因素和可用情况进行分析。

3.2情景分析方法

情景分析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应用也是比较普遍的。情景设定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发展目标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研究内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研究者将视角转移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上,不仅仅要求实现两者的独立分析,还要对于其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借助情景分析法。但是情景分析法是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水文模型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慢慢开展的,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使得土地利用变化实现了动态化模拟,能够成为情景分析法详实的信息来源,实现了从数据结构向空间结构的转化。另外一方面,水文模型可以帮助情景分析法去处理很复杂的情景设定,使得其在不同情景中展开对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加剧,势必会不断加大对于土地资源的使用,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动态化的。尤其在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方面,虽然现阶段我们在很多角度和方法上都有所突破,但是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影响因素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变化的水文效应的研究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去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军,谈戈.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J].资源科学,2002,24(3):1~7

[2]李昌峰,高俊峰,曹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土壤,2002,(4):191~205.

以上关于关于变化的作文(精选5篇)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人生之路是漫长而多彩的,就像在地平线上的茫茫大海上航行一样。有时它会风平浪静;但有时它会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继续存在,我们就可以继续沿着自己的路线航行。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3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