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趣的作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关于乐趣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生;欢乐;语文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96-01

面对着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面对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追求点什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学语文中感受到快乐?这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最关切的问题。

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语文学习情境是指学生能够在愉快中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情境。如何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语文学习情境?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的就是受片面追求优分率的影响,把追高分、追第一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把语文教育歪曲成了对学生进行应试的训练,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局面,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而学校教育中也突出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校生活枯燥单调、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学生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装知识,被动地与枯燥、呆板的机械作业和伴随的考试打交道,因此,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弊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就是要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语文学习情境,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由苦学变成乐学、由学会变成会学,并且能够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还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童年。

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倡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实践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一直未受到普遍的重视,更未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导致教学的种种失衡,影响了一代代人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学改革,提出了情感教学的新概念,其基本涵义就包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情感水平,情感的丰富性对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和感染影响的效能,情感还有疏导和迁移的功能.情感维系着人际关系,交流与合作更离不开情感的纽带。

2 借鉴情感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卢家楣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提出了情感教学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和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寓教于乐”是核心原则,其基本涵义是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或者说,使学生在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包括两条基本规则:(1)让学生在快乐学习;(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乐”,包括“快乐”和“兴趣”。寓教于乐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为操作点,而以促进学生由“外”“内在乐”方向转化为目标。寓教于乐,并不否定负性情绪也可能具有的促进作用,便更重视“快乐――兴趣”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以情施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包括三条教学规则:(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 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搌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2)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3)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情感交融”,主要用以指导师生间人际关系.要求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有三条规则:(1)促进教学活动中师生向人际情感交融;(2)促进教学活动中学生间人际情感交流:(3)重视教学活动外师生交往活动,其共同前提是教师情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寓教于乐”与“以情施教”的操作要点。

1、在教学中求乐。重点是充分考虑学生求知需要、成功需要、建树需要,审需要和娱乐需要的满足,以及兴趣情绪的直接或间接的引发。

2、调节学生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

3、注意调节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感:主要情绪状态,自我情绪调节和对所教学学科及课题的热爱。

4、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或赋予教学内容的适当的情感色彩。

3 乐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尝试

1、“把学习语文的欢乐还给学生”。

首先要”把学习语文的欢乐还给学生”和“乐化过程”。如何解决学生厌学语文的问题?对策是运用“结构――功能”原理,通过课堂情境与学生学或心态的优化,使语文教学体现“合规律性“的原则,变”厌学“”苦学“为”“好学”“乐学”.“乐化”“优化过程”的情感特征,其实质还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真当“主体”;教师要为之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说到底是只有“解放学习力”,才能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2、“乐在设境,乐在自主,乐在有成”

“乐在设境”,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设有声有色的交际情境,使语文教学的过程交际化,情境化,成为学生身心投入的能发展兴趣、有情感体验的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其主要标志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合作。

“乐在自主”,就是促成主体主动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摆脱了学习奴隶的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强调自主并不排斥合作,合的情境更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观照自我.其主要标志是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乐于自主探究。

“乐在有成”就是重视因材因时的成功激励,“因材因时”重视学习的个别化,因为只有个别化,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者张富认为:不仅学习水平有好、中、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有的好学时,中时,差时之分.因材施教关键是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乐趣与激励,使乐者更乐,厌者向乐者转化。

关于乐趣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审美情趣 民族文化 阶级意识

音乐审美情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接受中形成的,以音乐审美情感为内核的音乐审美心理。它是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意识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情趣的社会文化性表现

音乐审美情趣,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一种情感倾向性。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音乐兴趣上,即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形式等的主观选择性。如有的人喜欢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有的人爱听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音乐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则迷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圆舞曲的明快轻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乐兴趣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制约着个体对音乐作品审美体验的深刻性。

音乐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而音乐评价能力必须以音乐审美判断为基础,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音乐审美情趣中。一般来讲,个体的音乐评价能力往往与其文化素养、社会阅历、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实践程度以及社会音乐文化意识相关。因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音乐审美情趣还反映了个体乃至特定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民族的审美理想。个体的音乐理想,是对人、对阶级社会,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整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实践的更深刻、更客观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形态中,人们的音乐审美理想总会打上社会的、时代的乃至不同阶级的烙印,往往表现的是一个阶级、一个阶层甚至是这个民族的一种音乐文化意识和信仰。如军人听《义勇军进行曲》激情澎湃,而饱受战争洗礼的老人们对传统的革命歌曲不能忘怀,等等。不同的音乐情趣更反映出各自的音乐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能够反映出其音乐审美的价值意识,即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群体的音乐审美习惯、文化意识,犹如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一种映照。音乐审美价值意识不仅仅表现出情感的倾向,更具有较强的理性因素。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们音乐审美判断和审美批评的价值尺度。例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人,往往容易对贝多芬《命运》《英雄》中“抗争”“奋斗”的英雄主义内涵产生共鸣,而不屑于那些无病的靡靡之音;而“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人,往往容易沉浸于恬静、单纯、静穆的宗教音乐体验中。这种对不同作曲家或音乐风格的审美选择,实质上是个体的甚至一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音乐审美情趣上的体现。

二、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命意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流变中的民族集体意识的一种积淀,“是一个群体中共同体现的,由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构成的某种较为稳定的模式。”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演化历程和艺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因而形成其固有的、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甚至群体的音乐审美情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于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生态、等,决定着不同民族人们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并表现为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西方音乐娱人,中国音乐娱己。”③所以西方音乐重理性、重技能,其创作的技法、体裁、形式等方面讲究规范化、程式化,讲究和声织体的布局、曲式结构的严密逻辑,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音乐表演强调形式的戏剧化和技巧的高超,在音乐鉴赏方面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如德国音乐讲究严谨、厚重,法国、意大利音乐追求浪漫、华丽。中国传统音乐则追求力度和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注重音乐的变化和织体的单线延伸,节奏灵活自由;在音乐鉴赏方面注重感性的体验和自娱。

“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功能指向,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先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自娱、自乐、悠然自得的“韵味”和意境,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追求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乐通悦)。我国民族乐器中使用最广的丝竹乐器如琴、箫、笛、瑟等都是常用于闲居独奏、自我消遣,其清丽婉转的特点最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闲情逸致。习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必修之功课,用于修身养性。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常备“无弦琴”,偶在得意之时抚弄一二,还留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妙句。陶渊明于无声的表现中得“趣”,这是古代文人雅士音乐情趣的映照。

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持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他们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擅唱悠扬高亢的牧歌、长调,新疆维吾尔族喜欢弹着冬不拉热情奔放地载歌载舞,等等。

三、社会阶级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一定社会的阶级意识,以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作用于人们,作用于人们的音乐的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社会音乐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一方面直接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则间接地受到如教育、媒体等社会媒介所承载的社会阶级意识的影响。

音乐艺术作为一定时代、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映照,代表着一定社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不同的阶级地位和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必然影响、制约着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生成,进而影响个体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判断。如春秋战国时的“雅音”与“淫声”之争:“雅乐”用于歌颂、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思想,故称之为“礼乐”;“郑音”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被斥之为“淫声”。又如在欧洲巴罗克时期的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碰撞:以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极力维护宗教音乐庄重、严谨的保守风格和正统地位,而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追求自由、热爱生活和主张变革的世俗音乐在市井间悄然兴起。这些,都是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在音乐文化意识上的直接反映。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如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操琴弄乐,“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寻求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衍生出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情趣。如文化知识阶层因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其中大部分人保持着对严肃音乐的钟爱,坚守一份“高雅”的审美情趣;而普通大众阶层的人们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 其音乐情趣更趋于寻求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故多于追求“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文化,以娱耳目。这些,都是因其所处社会阶层和生存背景不同所致。

每当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出现演变,都直接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例如: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音乐文化观念的震荡。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用炮火催开了中国的国门。战争的蹂躏,国家的危难,社会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加剧了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危机。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开始检视传统文化的弊端,认识到西方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正是我国富国强民之需,于是开始了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大量引进西学,解构传统文化,构建新的文化意识。西方音乐文化也就随之而入,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极大的冲击,引发了第一次关于音乐文化的“土洋之争”。批判、遗弃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崇尚西方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音乐文化上的“革命”。忧国忧民的民族音乐家们,满腔热忱地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包括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学、西方作曲技法等)。作曲家们也学习用西方的技法创作出许许多多充满战斗力、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性、战斗性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交响乐等在中国拥有越来越广大的听众群体。这次音乐史上的“革命”,在客观上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两种不同渊源的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它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音乐审美心理,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启了我国音乐史上的新篇章。由此可见,社会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的音乐审美思潮和音乐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文化心理直接或间接促进音乐审美情趣的发生发展。

总之,音乐审美情趣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个体的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体与周围音乐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的音乐情趣受一定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民族和社会阶级的音乐文化意识又通过个体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并渗透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中。反之,个体的音乐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时代、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识的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骆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③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等.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3.

[2]骆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

[6]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7]王耀华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关于乐趣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培养

1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一步,是指教学中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引导学习兴趣重在“新”,旨在“引”。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再是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兴趣来引导学生对音乐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对音乐学习产生间接兴趣。这样,以直接兴趣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间接兴趣辅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学生爱唱、爱跳、好表现的天性来引导学习兴趣。

1.1 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一个突出主题的音乐视听环境,能够诱发学生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极大兴趣,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如《孔雀舞》一课伊始,配以欢快优美活泼的音乐,学生边欣赏边走进教室,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美丽的西双版纳,接着我不露声色地在钢琴上弹出优美抒情的《金孔雀轻轻跳》旋律,学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样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为他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兴趣。

1.2 注重新课导人,抓住学生心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我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导入方法:(1)舞蹈导人。有的歌曲,内容节奏宜载歌载舞,如《金孔雀轻轻跳》、《乃哟乃》等,我就把它们编成简单的舞蹈,以歌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学生作为欣赏者,兴趣盎然,有的甚至跟着老师手舞足蹈。(2)故事导入。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首先让学生听故事,然后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导到乐曲上来。(3)图画导人。用简笔画、投影等揭示音乐主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导人的方法很多,既要精心设计,又要因人因课而异。

2 合理地开展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活动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例如:我在上《画》这一课时,其内容是将古诗词和国画融入音乐中,在导入和学唱歌曲这一环节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以画引诗,以诗带乐,以乐颂诗,以诗作画的手段,将音乐美,画面美,诗歌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通过音乐这种不可造型艺术在瞬间留给人的感受,帮助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感的培养。将语文课中的语言艺术和美术课中绘画艺术巧妙结合,通过听,赏,读,画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和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不要局限于课堂学习内容。我们要让他们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等传媒中收取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主动参加社会活动,例如:社区或校内外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例如:教师引导性地教学生收看、收听音乐会、文艺节目;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歌曲《同一首歌》时,教师向学生推荐cctv《同一首歌》栏目,使其通过此栏目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学唱歌曲《雪绒花》时,为了让他们感受歌曲的内在情感,给他们放映奥斯卡影片《音乐之声》,从画面中让他们感受音乐作品创作的来源和情感的真实再现,让他们从相关文化活动中逐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体会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能够用事例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喜欢并能够从传媒中聆听音乐,了解和积累音乐信息,愿与同学交换所收集到的音乐材料,交流音乐感受。

3 灵活运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上的短时兴趣容易丧失其效能,当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灵活运用课件,激发兴趣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稳定性与强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平,使学习时间更为持久,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乐趣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了,就会乐于去写,只要写了,就会有收获,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有收获了,能力提高了,就会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从而形成“兴趣------写作-----兴趣------写作”这样的良性循环的局面,一旦形成这种良性循环的局面,学生的写作将会由外在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需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现。

第一、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中有话可说,而且写起来不感到困难,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

第二、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由于写作空间有限,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心理。其实,从表达的内容上看,学生有喜欢写的内容,由于作文要求的限制,学生没有机会写;学生不喜欢的内容,老师又要求写,这无异给学生戴上了一副副沉重的枷锁,学生从此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对待写作,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时做到胸有成竹,能在作文中有话可说,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喜欢作文。

第三、激发学生写作成就动机

关于乐趣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小组合作趣味导入人文情怀

兴趣是打开音乐圣殿的钥匙,是邀游音乐世界的翅膀。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学,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也会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更为主动地学习音乐。然而,在很长时期和很大范围内,由于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上的偏颇,认为音乐教育要为政治服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等观念人人皆知,导致音乐教育偏离自身的本质功能,难以发挥音乐审美作用。比如,在音乐教育非艺术化倾向的影响下,音乐老师过多地关注了音乐对德育和智育的辅助作用,而忽视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又因为过多地关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忽视了音乐审美观念的树立和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水平通常参差不齐,在一定的教学模式与进度之下,他们就很难得到共同的提高。因此,我认为,根据这种现实情况,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理论与技能水平不同的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

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自信心的培养,加强其人际互动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更利于音乐实践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如,在《民族的摇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几组,在课前安排各小组搜集关于“母亲河”的音乐资料,并制作成音乐课件。这促使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母亲河的资料。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小组搜集了埃及母亲河“尼罗河”的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了埃及的音乐文化,有的小组搜集了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的资料并且了解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等。这种小组合作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还体现了人人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把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全班进行展示,增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同学展示了德国母亲和“多瑙河”时,他们找到了交响乐《蓝色多瑙河》和全班同学分享。教师问同学们《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和其他体裁熟悉吗?学生考虑、讨论后说出了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老师加以补充。这其中小组间的交流方式使同学们学会了借鉴其他小组的长处,对音乐的理解更真实、更生动、更全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趣味导入,叩响音乐学习的大门

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没有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堂课的开始,如果教师用精心别致、动心触情的方式开头,则不仅能将学生很快带入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之深入其中。

1.教师才艺展示,引起学生兴趣。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要尽力熟悉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一个别具匠心的才艺展,这样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埋下伏笔。例如:在《劳动的礼赞》一课中,学生进入教室后,老师随着伴奏音乐为同学们演唱了歌曲《天路》,很快使同学们联想到了辽阔的,并为本节课的课题歌舞赏析《洗衣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如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DVD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这种直观的带有图片、音乐的影响资料是同学们非常喜欢和感兴趣的。因此,在一堂课的开始,一个巧妙的多媒体情境导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不无裨益的。例如在《文化的交融》一课中,我播放了舞蹈演员黄豆豆的舞蹈《醉鼓》的视频,学生被舞蹈演员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舞蹈画面吸引,看得津津有味,很快融入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杂技与舞蹈。又如在《民族的摇篮》中,我播放了视频《美丽的长江》,在管弦乐《长江之歌》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一张张精美的、长江两岸景色的图片,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如痴如醉地融入了母亲河的摇篮当中。在教师的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乐于倾听、乐于参与音乐课堂中的各项活动。

3.学生才艺展示导入,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氛围对人情绪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不但能使他们得到全身心的放松,而且容易让他们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音乐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的设计,对于孩子们学习音乐兴趣的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走进非洲》一课中,课前我安排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才艺展示。这个才艺展示可以是个人形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形式的。在上课时,请同学在班级里表演,学生们有的以小组形式表演了非洲人狩猎时的舞蹈,有的用打击乐表演了非洲人们祈雨时的音乐。这种才艺展示的导入不仅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音乐实践,而且营造了一种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一节课的课堂有效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内外注重强化人文情怀

教学中渗透音乐审美与文化内涵的教育,即拓展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容。因为学生将来具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就不能是单一的,他们的技能学习就不能脱离相关文化背景与知识的学习。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决定的,其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心灵得到陶冶。“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为己任”。[1]因此,我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各级各类音乐教育中。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构成音乐的各种不同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具体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歌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也都应当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2]

此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提高音乐技能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重视自身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学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做到循循善诱,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始终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把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因材施教相互结合,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创造天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确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探索、启发引导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课余时间的各项音乐活动,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手段。因此,在课余时间,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了解学生心理,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并展示自己的创作,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创造的愉快,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信,展示个人魅力,在活动中感受音乐,使课堂内容达到延伸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是很快就能做到的事情,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放在首位,耐心细致地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以上方法,希望能让学生对每一节音乐课都充满期待,让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中,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他们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使音乐学习的魅力之花永久绽放。

参考文献:

[1]查汪宏,章连启.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关于关于乐趣的作文(精选5篇)的介绍就到这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乐趣的作文(精选5篇)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对你有用。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关于乐趣的作文 精选相关内容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40378